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超强台风、极端洪涝、突发性强对流天气、高温干旱等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风险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对防范气象灾害重大风险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要求气象部门必须根据新形势新需求加快科技创新,突破灾害预报预警关键技术,抢占制高点,切实提升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
围绕全面提升气象自主创新能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将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
郑永光多年来致力于强对流天气预报和研究,在2015年“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2016年江苏阜宁龙卷风灾害及2023年“23·7”京津冀极端暴雨灾后调研现场都有他的身影。深耕强对流天气科研预报领域多年,他对于强对流天气的“变化多端”深有体会。他表示,加强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体现。
“提升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绝非一日之功。”郑永光表示,近年来随着气象监测站网布局的日益完善,对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的相关机理已取得不少新认识,但距离防灾减灾需求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要分步骤地去攻克一些科研中的‘拦路虎’,每前进一步都能更接近我们的目标。”
“十三五”以来,通过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部署实施了一批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专项,已取得良好成效。郑永光建议中央科技委员会将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纳入重大科技项目布局,每年确保足量的研发经费;部署设立气象领域重点专项并尽快启动,通过项目带动并统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多方科技力量,形成需求牵引、目标导向的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攻关优势,全面提升气象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气象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既有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核心业务应用场景的科研攻关需求,也有融入社会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多场景专业服务的技术攻关需求。在重点专项的组织管理中,从方案设计到实施阶段均应精准对标气象防灾减灾应用场景的现实需求,以有力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越来越频发的形势。郑永光建议中央科技委员会建立明确机制,进一步压实中国气象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组织管理中的职责作用,聚焦国家战略,立足气象领域现实紧迫需求和长远发展需要,更加高效配置科研和业务资源,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应用导向和协同创新,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全方位全链条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保障能力。
(作者:张娟 责任编辑: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