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全国政协委员郭媛媛:夯实“基层韧性” 增强应对风险能力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3月04日17:42

2023年,全球经济步入复苏进程。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注意到,多重超预期因素仍在威胁经济回升,其中之一正是多发、频发、重发的自然灾害。郭媛媛认为,必须更加重视城市的“韧性”建设,即增强城市在面对自然和社会压力冲击时的适应、抗压和恢复能力。

而在城市韧性建设的诸多环节中,郭媛媛最关注的是城市“神经末梢”——以城市社区等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公众对不确定自然、社会安全风险面对应对为主要体现的基层韧性建设。通过调研,她发现当前基层在灾难应急协同、应对、处置等方面的规定、标准、职责分工边界模糊;“平急两用”的社会基层应急应对机制、体系亟需健全;社会应急管控机制等需进一步理顺。

郭媛媛建议,要完善城市应急响应与扶助、救助体系,以法律法规形式厘清相关各方责任、义务边界,同时强化政府主导的城市应急管控体制、机制,尤其要针对不同灾害、风险,制定行政协同、基层互助的应急体系、预案,建立跨层级、跨社区应急协调体系和行政组织、动员机制。

她还关注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对城市治理、应急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如果能搭建城市治理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具有组织动员功能的社区基层集成终端,在网格化管理结构下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预警、动员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相关工作人员、志愿者及社区居民。”

在城市应急管理联动的大格局下,郭媛媛认为,气象工作必须融入城市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才能在突发事件更趋复杂性、关联性的当下发挥更重要作用。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助力下,气象、水文、水利等领域的监测预报预警信息,以及致灾因子、灾情、承灾体等多种信息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充分集成应用,为城市应急联动决策部署提供支撑。

郭媛媛还建议,加强社区居民应急素质教育,建立基层应急队伍与服务站,不定期开展防灾教育和防灾演练,提高居民识灾、防灾、避灾和自助、互助能力。

(作者:叶奕宏 责任编辑: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