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张兴赢亮相首场“委员通道”时表示
强化早期预警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3月05日08:20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开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接受集体采访时表示,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对愈加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强化早期预警、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势在必行。

  张兴赢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回答记者提问。 陈建 摄影

张兴赢介绍,2023年是自1850年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年,显著的升温造成了去年全球各地极端天气气候灾害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去年全国两会闭幕的第二天,他就赶赴瑞士参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政府评审工作。这份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未来,这种风险将更加复杂且难以管理。

中国是IPCC的发起国之一,30多年来,我国深度参与历次评估报告撰写,中国科学家连续5届担任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为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全球1/4的新增绿化面积来自中国;我国成为唯一同时运行黎明、上午、下午、倾斜4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为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地球观测数据。

面对愈加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事件,当前人类社会自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早期预警,只需提前24小时预警,灾害损失就能减少30%。预警不仅能挽救生命,并且能提供至少10倍的投资回报。“自2015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国家预警发布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张兴赢说,中国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首批缔约方之一,在2023年12月迪拜召开的第28届缔约方大会(COP28)期间,中国举办了106场活动,向全世界分享中国在气候治理和应对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当前,我国还建成了亚洲多灾种预警系统,为亚洲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灾害预警技术支持和帮助。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也造成很大的威胁,去年,我国部分粮食主产区遭受洪涝灾害影响。面对灾害,气象部门多措并举,通过全面提升早期预警能力,精准预报降水区域和量级,为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赢得了先机,为我国粮食生产“二十连丰”贡献了科技力量。

“以实则治。面对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张兴赢说。

(作者:李悦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