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立足防汛减灾需求,江西省气象局持续构建政府主导的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工作机制,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融入行动中。
江西的降水具有集中且强度较大的特点,集水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3700余条,地质灾害隐患点7万余个,防范应对强降水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科学组织转移避险是防汛的重点难点,迫切需要建立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提前转移联动机制。
2017年,在原有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基础上,江西省气象部门开始着手探索防灾减灾救灾新路径;2018年,推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印发实施《江西省防御暴雨山洪提前转移联动机制》。经过5年的摸索与发展,以“省级6小时风险预警、市级3小时风险通报、县级1小时风险叫应服务”为核心的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应对工作机制逐步建成。预警时效由远及近、空间不断精准、服务递进式开展,有效融入各级党委、政府防汛救灾各环节,确保预警有响应、响应有行动、行动有实效,形成了强降水风险预警闭合全链条。
打造数字化风险预警体系展现新业态
“要贯彻落实好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理念,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用好气象部门预测预报成果,强化滚动预报预警。”江西省省长叶建春视察指导江西省气象工作时指出。江西省气象局党组重点抓好强降水风险预警服务顶层设计,推动将其纳入省政府印发的《江西省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3—2035年)》《江西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统筹部署。
为确保“631”机制发挥实效,建立了一体化强降水风险预警服务系统,叠加气象、水文、地质、应急等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可实现水文、地质、降水等强降水多源资料实时同步显示,预报滚动制作、精细化预警逐10分钟更新并自动生成。通过预设分级、分区域的数字化风险阈值,可实现12379预警发布叫应,风险信息分钟级到达各级防汛和基层政府、防汛责任人。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防办”)反馈,强降水风险预警对于科学部署提前转移群众工作有较强指导性,特别是结合气象与水文联合制作发布的中小河流洪水风险预警,明显提高了转移避险指挥水平。
江西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应对工作机制示意图。邓敏佳制图
融入综合防灾体系形成新突破
2022年,江西省气象局印发《江西省气象局强降水“631”风险预警服务业务规范(试行)》,形成一套服务标准、一套业务流程、一套产品体系。省气象局与省防办、应急厅、水利厅共同研讨推进“631”项目建设,研究确定强降水致灾风险阈值,共商预警与响应机制。推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出台“631”工作机制相关文件,所有市、县防指和气象部门出台相应实施细则、业务规范,确保分级服务、各方响应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据可查。
2022年汛期,“631”工作机制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省级6小时风险预警78次,市级3小时风险通报418次,县级1小时风险叫应9641次,省防办据此发布提前转移指令24次,全省累计转移避险55.96万人,避免过度转移45.5万人。近三年,强降水及其诱发的洪水、山洪均未造成人员死亡,成功避让强降水诱发的地质灾害40余起。“631”机制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列为地方典型经验做法,中国气象局通过《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简报》转发全国推广,多家主流媒体跟进报道,赢得多方“点赞”。
“631”工作机制已成为江西省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西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先行试点的重要内容。
(作者:黄文勇 周军辉 陈云辉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