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张家界,你能想到什么?是三千奇峰、八百秀水,还是名扬天下的天门山、天门洞?
5月9日,伴着蒙蒙细雨,记者跟随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报道组一行来到张家界,一头“撞入”这里的云山雾海,探访人称“全国雷达建设难度之最”的张家界国家天气雷达站。
张家界国家天气雷达站 图/苑浩然
这是国内雷达建设中,难度最大的项目
天门山群峰耸立、沟壑交错、山势陡峭,公路只能到达半山腰处的天门洞底,再往上便得搭乘缆车,再经紧贴山体而建的蜿蜒山路,方能抵达天门山顶。
上山已属不易,遑论要在四周壁立的天门山顶建气象站。但考虑到气象雷达只有建在山顶,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千里眼”作用,实现张家界全域灾害性天气雷达监测全覆盖。这个雷达站再难,都得建!
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立项建设张家界国家天气雷达站,由国、省、市三级财政投资建设。2015年底,建设方案经中国气象局、国家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及湖南省气象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环境保护厅(现省生态环境厅)等核准批复。2016年初,雷达站动工建设,并于2018年6月1日投入业务试运行。
由于不通公路,施工设备、建材都得通过缆车运至山顶,再由人工肩挑背扛,在超过3公里蜿蜒起伏的山道上接力运输,搬运工最大负重超过百斤。部分雷达设备部件由于过于沉重,只能采用拆卸零件再组装的方式,通过直升机吊运至山顶,拆卸后最重的零部件达3.3吨。由于人力、物力成本太高,施工结束后,大批钢管被施工单位就地掩埋,因为运下山的成本远超其价值。
见证张家界国家天气雷达站建设全程的张家界市气象局一级调研员雷华高回忆,“当时计划用1天时间吊运雷达部件,但山里天气复杂,山下天气晴朗时山上却大雾弥漫,直升机根本找不到目标位置。”再加上山顶面积小,施工人员不得不在地势较低的乱石洼地里建了一个直径15米的临时卸吊平台(现为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实际上共花费10多天时间才完成全部吊运工作。
此外,天门山上的施工工期要求也很苛刻。每到11月之后山上都为冰雪覆盖,直至次年3月冰雪消融才能继续建设。雷华高介绍,类似的工程若在山下只需3个月便可完成,但在天门山足足用了两年时间。国内气象雷达生产安装的“权威”——北京敏视达雷达有限公司的专家感叹,张家界新一代天气雷达站是其见过的国内雷达建设中难度最大的项目,能够干成,可真了不起!
直升机吊运雷达部件 图/李爱民
我就是雷达的医生,这辈子都离不开雷达了
天门山是游客眼中的“人间仙境”,却又是高山绝顶、四周壁立,天气变化剧烈、多发大风雷暴,高湿度、多虫蚁的地方。
雷达站建站难,维护也不简单。这一点,张家界市气象局装备中心从事雷达维护工作20年的孙大胜最有发言权。
雷达站地处风口,由于建在山顶还常遭遇雷击。且不提维护过程中被狂风吹得站不住脚,或被雷暴“逼”得只能躲进雷达机房,单说每周至少一次、每个月平均8次独自上山巡检,就是一道不小的考验——冬季,紧贴绝壁而建的蜿蜒山路常为冰雪覆盖,凭经验探路是常有的事儿,孙大胜每迈一步都要慎之又慎;到了春季和夏季,应对山中经常出现的强降水、大风、雷暴等灾害性天气,以及山蚂蟥等毒虫带来的“考验”,是这里气象工作者的“必修课”。每当这时,退伍军人孙大胜就如同“孙大圣”一般,要克服重重困难去完成雷达维护任务。
2022年除夕,因为山顶长时间冰冻,高压线路出现故障。为了确保观测设备正常运行,孙大胜在山上连续抢修了三天,才将故障排除。“我感觉跟在部队时是一样的,随时待命,只要有需要,过节也无所谓。”孙大胜笑着说,“我就是雷达的医生,这辈子都离不开雷达了。”
一年上山上百次,仍需随时待命。这就是张家界气象工作者的“云端”生活。
值得期待的是,今年市气象局计划将变压器等设备全部移入室内,以减轻山顶恶劣天气对观测设备的影响。“我们也正在协调给雷达站接入自来水,解决站上的用水困难。”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琼表示。
是支撑防汛抗旱调度的“千里眼”,也为赋能经济发展增动力
雷达站建成后,发挥了哪些作用?
因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张家界易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象雷达弥补了全域监测的盲区,在防灾减灾、防汛抗旱调度指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年6月13日,永定区王家坪镇马头溪村发生因暴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屹立百年不倒的马头溪风雨桥也被洪水冲垮卷走。但在精密监测、精准预报预警、高效的部门联防联控,以及气象信息员发挥灾害防御“最后一公里”作用的共同助力下,65位村民在溪水暴涨前就被安全疏散转移。
2022年,张家界出现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降水量最少、持续时间最长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森林防灭火形势严峻。根据市政府抢抓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要求,气象部门利用气象雷达密切监测天气形势,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46站次,降低了森林火险、缓解了旱情。
愈发精密完备的气象观测体系显著提高了预报预警水平,提升了服务能力,进而拓宽了气象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
“每次带游客出发前,我都会看看气象景观预报,发现准确率挺高的。”武陵源景区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龚素禾说。
武陵源区委副书记张冲说,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与武陵源区生态为本的理念十分契合,希望气象部门在森林徒步、康养洗肺、野外体验、游憩露营等康养旅游线路和产品中,融入更精细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被誉为“中国莓茶之乡”的张家界永定区,当地气象部门通过在茶园建设小气候观测站、完善农业气象灾害联合会商联盟机制等手段助力茶农科学种植,并基于多年观测数据推动莓茶获得“湖南气候好产品”金字招牌。如今,莓茶产业已经成为张家界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绿色产业。
无论是矗立于天门山顶的张家界国家天气雷达站,还是建设在景区、茶园的生态和农业监测系统,它们作为“最美气象台站”的一个缩影,昭示了张家界气象工作已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局!
(作者:谷星月 尹婷 蒋志鹏 曹任重 责任编辑: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