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土特产时,总是下意识地寻找地理或气候认证标志;上网“冲浪”用的电,背后有来自风、水和太阳的能量;抱着对庐山云海、岳西彩虹瀑布、平潭“蓝眼泪”等景观的向往,踏上旅程……
我们每个人,每条生活轨迹,早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18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这一科学论断,凝聚起引领美丽中国建设与全球生态治理的磅礴力量。
而天气气候,本就是绿水青山的一抹“底色”,更是金山银山“成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意味着,释放生态红利、丰富地方绿色经济发展路径,气象部门责无旁贷。
经过多年求索,只见在全社会践行两山理念的图景中,气象部门——
开出一条通路
从挖掘资源到转化红利
“一串烧烤”带火“一座城”,“油菜花专列”“熊猫专列”开“卷”,热门景区假期未至预约名额已满……“史上最旺五一”在人们的回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多少人还在回味着“中国天然氧吧”的清新空气?
“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活动自2016年正式启动以来,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313个地区被授予这一称号,至今已成为气象部门、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机构等共建共享的惠民工程。
不只 “中国天然氧吧”,在气候品牌方面,还有“中国气候宜居城市”“避暑旅游目的地”“气候康养市(县)”等“金字招牌”。它们或由气象部门牵头,或有气象部门助力铸成,在每一个假期前后,为地方加持了魅力属性,最后又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效益:
2018年9月,在中国气象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委的共同推动下,阿勒泰被授予“中国雪都”国家气候标志,“唤醒”了当地沉睡的冰雪旅游资源。当年,阿勒泰滑雪场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同比增幅超50%。
陕西商洛持续挖掘气候优势资源、特色产品。今年3月14日,在“西安后花园·中国康养城——商洛市康养产业信息发布会”上,成功吸引8个康养相关产业项目落户本地,总投资32.86亿元。
2019年,福建省首批气候福地名单发布,带动获评地区旅游总收入相比同期平均增长24.83%,最高达72.4%。“清新福建·气候福地”认定活动被网民投票评为2020年八大福建气象为民办实事之首。
图为杭州市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区显示的气候品牌标志 杭州市气象局供图
在浙江,自2018年获评全国首个气候生态县以来,安吉县又于2023年成功申报“中国天然氧吧”。在品牌赋能下,今年1月至3月,安吉接待游客77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5.5亿元;2016年,丽水市气象局着手开展气象景观资源普查,以此为基础建设气象景观体验营地或气候养生示范点,拟定云海、日出、冰雪、星空、养生、避暑等气象景观观赏线路,为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在海南,2021年,省气象局联合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首次开展海南气候康养市(县)评价工作。最终,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获评海南首个“气候康养市(县)”,并在神玉岛文化旅游度假区打造了首个“气候康养示范基地” ,带动周边产业快速发展。
都说,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关键在思路。气象部门抓住天赋气候资源这把“钥匙”,让一条生态资源化为红利的通路展现在世人眼前——
“我们计划力争成为全国率先创成三块国家级气候生态品牌的县级城市,为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作出更多雪山小城的探索和贡献。”四川省大邑县委书记连华表示。
“自获得气候生态品牌以来,我们将本地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企业受益、农民增收。”云南省永德县副县长李金昌表示。
“我们把气候生态品牌和资源转化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动力,把‘氧吧产品’转化为‘氧吧经济’,积极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江西省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陈琼说。
品牌化后的天气气候,终于从城市血脉里的基因、人民记忆中的意象,一跃成为盘活生态资源、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
铸成一套砝码
赋能好山好水好产品
微博上,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发布的“花开龙江赏花地图”贴心提示当前兴安杜鹃、丁香花等“花容”正盛;微信里,“神农气象”公众号及时推送穿衣、紫外线指数等预报产品;任意打开云南省政府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游云南”App和7个小程序组成的“一部手机游云南”全域旅游智慧平台,全省129个县市区、337个景区的天气实况、预报、预警及多种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尽在手中……
气象,俨然已成规划旅游打卡线路的重要参考依据。有了它的指引,许多“碰运气”的忐忑之行,也成了如约而至的浪漫邂逅,“坏天气”的影响,也尽可能被降到最低。
这,只是气象赋能好山好水好产品的增值“砝码”之一。
而气象部门为最大化生态红利打造的这一套“砝码”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场景无所不包:
让谋篇布局更有分量——
在脱贫攻坚期间,光伏扶贫工程有气象底色——全国14.5万个贫困村太阳能资源禀赋评估支撑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在全国重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蓝天保卫战等战略部署中有气象智慧——多种决策服务报告为因地制宜写好绿色发展“大文章”奠定基础;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中,有气象部门积极作为的力量——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发展规划中均可见气象的决心与担当。
让发展动能加速壮大——
在专业化、定制化的旅游气象服务之外,乡村振兴贴上了气候认证的“身份证”,跑出“共富”加速度。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早在多个省份试点开展;2019年,气象行业标准《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技术规范》正式实施,工作全面铺开:在福建漳浦,“气候优质农产品”证书助力新品种青枣收购价提高50%;在山东峄城,气候品质评价授权使用协议,推动530户果农的近1000万斤石榴鲜果增收1200万元以上……黑龙江、广东、河南等省更是以地方性法规或专项推进的形式,或将相关工作纳入本省乡村振兴规划统筹部署。
开辟出新能源服务保障“赛道”,风、光资源转化利用率再上新台阶。如今,风能、太阳能预报业务服务产品覆盖全国,可实时为数百个风电场和太阳能发电站提供精细化预报服务;辽宁、新疆、河南、湖北等地气象部门也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资源评估、项目选址和建设、业务运行保障等领域发力探索,形成规模效益。
图为塔城地区裕民县老风口风电场 杨化光摄影
耕云播雨能力全面提升,引来“天水”润泽大好河山。青海湖水体面积达近17年以来最大;祁连山地区的积雪面积、植被覆盖率、内陆河水系径流量显著增加;黄河源头再现“千湖景观”……当前,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已覆盖三江源、祁连山、丹江口、白洋淀等近四分之三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近一半的大中型水库,成为补充生态用水、扩大湖泊湿地面积、增加草地生物量和冰川雪线面积的有力支撑。
无形无状的天气气候被赋以“重量”,也就结结实实地落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而这一条路、一套砝码成型并发挥效益的关键在于——
构建一个循环
内外合力相生相长
让我们回到两山理念。
在中国(丽水)两山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丽水市委党校教授周爱飞看来,可从“三个论”来理解这一理念:第一是系统论,即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构成了具有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发展共同体;第二是价值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第三是转化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这“系统”“价值”和“转化”中,气象大有可为。这些“可为之事”,已一一绘成蓝图:
紧跟党和国家战略部署,《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生态气象服务保障规划(2021—2025年)》明确了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生态气象保障服务、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保障服务、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和生态气象基础支撑等五个方面的发展目标、业务布局和能力建设任务;《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库增蓄等方面的作用……
方向既明,接下来就是要为两山理念在气象领域落地生根而蓄力积势。
力蓄于内。在不断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中,气象部门逐渐形成地空天一体化生态气象监测网络。7个大气本底站,25个国家气候观象台,102个应用气象观测站(生态),8颗在轨运行的风云气象卫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得益于多源、长序列的地面气象、生态气象等观测数据和气象卫星遥感资料,气象部门针对生态系统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防洪调蓄、气候调节等功能,面向风、光、云、水、植被等气候资源和生态资源,从气象角度形成了系列化的气象监测、评估、预测预报等服务保障能力,依托国省两级生态气象等业务服务平台,不断向基层延伸。业务能力在需求的牵引下形成,又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可以说,各业务板块的主动、互动、联动,打通了生态气象服务保障‘内功’修炼的‘经脉’。”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室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钱拴表示。
势成于外。中国气象局长期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保持良好合作,先后出台《“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科学绿化气象保障行动计划》等文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同时,与中国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瞄准需求,研发服务技术,凝聚起践行两山理念的磅礴力量。
而在“内”“外”两个循环间,是机制将其相互勾连——
在各级气象部门之间,有分工合理、任务明确、责任清晰的管理、工作机制;与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有需求导向、高效协同的沟通、合作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健全地方、部门、社会等投入参与机制;面向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适应等具体课题,构建专事专管的部际联席会议等机制……借由机制之力,多层次、多领域的生态气象协同发展渠道被打通。
“要结合地方生态建设需求,联合相关行业或部门提供服务,让服务在联合机制支撑下发挥更显著的效益。”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服务首席王秀荣表示。
力量和资源也就此流向“两山”理念实践最需要的地方。
而今,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又成了中国气象局全力推进的新课题——海南省、浙江省丽水市、陕西省商洛市将试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气象贡献。
“当前,气象部门正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我们将把主题教育成果体现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推进科技能力现代化、社会服务现代化,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气象力量。”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表示。
(李叶萍、黄婧怡、张晓晨、吴丽君、卢杰、周蓉、吴跃中、李志宏、黄奕廷、朱俊军、段艺萍、王晨珏、杨丽萍、宋叶峰、宋江毅、于敏、朱玲、袁迎蕾、傅仁壮、郑家全、张社岐对本文有贡献 )
(作者:叶奕宏 刘倩 责任编辑: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