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云卫星眼中的美丽中国》科普宣传片到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图片,从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大数据总览可视化展项到“直播中国”美丽天气图像,从自主研发的风云四号B星实物模型到可触摸的“历史天气查询”互动展项……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在十年记忆浓缩的光影流淌中,时代发展的年轮镌刻下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恢宏印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我国气象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气象工作者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在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征途上不断奋斗。
十年坚持,为美丽中国描绘底色
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风云气象卫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显示:2012年以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为优的区域面积较2012年扩大约15%,较差的区域已全部提升至中等及以上。不少观众在第七单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主题展区的《风云卫星眼中的美丽中国》科普宣传片前驻足拍照,被气象卫星监测图像深深吸引。
科普宣传片《风云卫星眼中的美丽中国》 王亮 摄影
在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大数据总览可视化展项前,观众只需轻轻点击互动界面大屏,即可浏览全国和陆上新能源基地资源概况,查询全国各地风能太阳能资源数据。精细的风能太阳能监测评估,为推进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科学支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年来,气象部门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高位谋篇布局,持续推进风能太阳能监测评估、预报预测等能力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向天借水、科技助力,保障蓝天保卫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等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气候标志标准技术体系、中国天然氧吧和国家气象公园等打开“两山”理论转化通道,“绿色收入”纷至沓来。
十年来,全国各级气象部门深入拓展太阳辐射、日照时数等观测业务。截至2021年底,全国24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均实现日照时数的全天候连续自动观测,其中180个气象站可同时开展太阳辐射观测。结合测风塔观测资料,气象部门实现了对重点区域复杂地形下1公里分辨率的风能资源评估,以及风电场尺度下百米分辨率的精细化风能资源评估。基于卫星遥感资料,得到全国1公里分辨率太阳能光伏和光热资源评估,以及全国精细化太阳能资源图谱。
十年来,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强化污染天气监测预报、污染气象条件评估,为精准减排提供有效决策依据。气象部门综合利用风云气象卫星以及高分辨率光学与雷达卫星,形成覆盖植被、高温、城市热岛、干旱、水体、蓝藻水华、沙尘、积雪等20余个领域的常态化生态监测评估产品,在生态气象要素监测、生态环境灾害监测、生态红线保护、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生态变化气象贡献率评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来,浙江建德、内蒙古阿尔山、新疆阿勒泰分别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气候生态市、中国雪都;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和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等200余个地区被列为“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启动国家气象公园试点建设的黄山,在云海、冬雪、日出、雾凇等美景环绕中踏上新征程……优质的气候生态正在成为当地发展的招牌。
匆匆十载,倏然如梭。山川面貌焕然一新,伴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气候安全的现代化气象观测预报预警服务综合体系已初步建成,为美丽中国绘上生机盎然的发展底色。
十年笃行,趋利与避害服务国计民生
山河为证,时光为名。在互动展区,“历史天气查询”互动展项引人注目。
“1980年3月17日,北京海淀,小雨,气温8℃”“2020年3月1日,云南昆明,小雨气温15℃”……站在互动设备前,观众只需要输入地点和年月日,点击查询按钮即可查询1921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每天的天气信息。这充分体现了气象时时与人民相伴的生动实践。
行走于主题成就展各单元,如同翻阅一部“气象事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书。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部门始终坚持趋利与避害并举,以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国家发展进步和保障改善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作出气象贡献。
云、雪表现为亮白色;沙漠戈壁表现为深浅不一的棕色;森林、草地、农田等植被表现为不同深浅的绿色;海洋、河流、湖泊表现为不同色调的深蓝和蓝绿色……在中央综合展区,风云卫星真彩色动画实时展现,风云气象卫星24小时守护着美丽中国,祖国大地上空的气象万千和风云变幻一览无遗。
有这样两张图片,让笔者印象深刻。
一张图是藏族姐妹。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2017年10月28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一封回信,极大激发了气象部门为玉麦守边固边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信心和决心。2018年6月22日12时,玉麦乡无人自动观测站正式投入运行,该乡没有气象监测的历史画上句号,气象服务得以更好助力当地农牧业发展和防灾减灾。今年,卓嘎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她表示将继续当好神圣国土的守护者。
另一张图是抗洪一线。
2020年7月,面对长江、淮河、巢湖防汛救灾“三线作战”严峻形势,安徽累计紧急转移安置132.9万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筑起守护群众安全的坚固堤坝。面对严重汛期,中国气象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急调配设备、派遣专家驰援巢湖防汛救灾一线,进一步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全力做好针对“上拦、下排、边分、固堤”的气象保障服务,助力妥善安置受分洪影响的1万余居民,让党旗在防汛一线高高飘扬。
十年来,从“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到“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到“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保障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作出积极贡献。
十年奋斗,科技筑基促进高质量发展
在主题成就展上,2021年6月发射的风云四号B星模型是最吸引观众目光的展品之一。这一大国重器,是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发业务星,在继承风云四号A星试验星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装载了辐射成像仪、干涉式红外探测仪、快速成像仪等先进仪器。
风云四号B星模型 王亮 摄影
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决胜未来。从1988年我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发射的全球首颗民用晨昏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E星,我国气象科技和装备变化日新月异。
从中央综合展区到地方展区各个单元,一批气象科技标志性成果,从不同维度标注了气象科技发展的时代坐标。
尤其是在上海展区,风云四号卫星模型二度“亮相”,一旁的文字卡片上写着:“该型号卫星实现了更加精准的天气监测与预报预警、数值预报、气候监测,同时对灾害及环境监测、人工影响天气、大气科学前沿性探索、空间天气研究等提供有力支持。”风云四号B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及汤加火山喷发等国际热点事件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部门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推动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灾害性天气预报、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气象装备等领域科技攻关,众多围绕监测预报灾害性天气的科技成果持续涌现——
从短临、中短期到次季节、季节、年际,从区域到全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数值预报业务体系基本建成,形成无缝隙全链条网格预报技术体系,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7%,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89%,强对流预警提前量达38分钟。
雷达新装备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化,核心关键器件质量、观测质量、雷达运行稳定性大大增强,改进后雷达数据实现“即扫即传”,数据传输时间从442秒缩短到50秒。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气象工作者正迈着无比坚定的步伐,凝心聚力,勇往直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画卷上,书写砥砺奋进的壮美篇章。(吴彤、赵晓妮、罗澜、叶奕宏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王亮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