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报道>2022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气象要闻
中国智慧 惠及全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球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09月28日08:43

气象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气象科技显著进步,气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国气象局持续提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了向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气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力度。

用好服务“一带一路”的“中国星”

今年6月20日,中国气象局局长庄国泰在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第75次届会上宣布,风云三号E星、风云四号B星两颗风云气象“新星”的主要数据产品向全球用户开放共享。

多年来,中国气象局通过建立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开通风云气象卫星绿色数据通道、建立公有云客户端、开发定制软件和产品、援建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直收站以及组织培训等方式,持续为全球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一带一路”沿线高山、沙漠、海洋等无人区较多,自然灾害特别是气象灾害频发、重发,同时气象资料缺乏,不利于灾害监测预警。2018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国气象局与国家航天局联合决定将原定位于东经86.5度的风云二号H星,西移至东经79度,弥补了全球气象卫星对印度洋及中亚、西亚和非洲等“一带一路”地区观测的不足,特别是印度洋地区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监测的空白。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利用风云气象卫星和气象遥感卫星技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的郑重承诺,风云气象卫星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中国名片,开启风云气象卫星国际服务的新篇章。2019年,中国气象局向吉尔吉斯斯坦、莫桑比克、阿曼等三国援建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接收处理及应用系统,支持上述国家连续不间断获取卫星监测服务。

去年发射的风云三号E星,与风云三号C星和D星组网运行后,每6小时为数值预报提供一次完整覆盖全球的资料,对完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风云四号B星作为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系列卫星的首发业务星,将与在轨运行的风云四号A星组网协同工作。

凭借先进的技术、稳定的业务运行和高质量的数据产品和服务,风云气象卫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如今,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服务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多达124个。在国际防灾减灾方面,已有30个国家注册成为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用户;作为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值班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已为印度、菲律宾等40多个国家提供应急保障服务近70次……风云气象卫星已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网中的“主力军”,成为服务全球的“中国星”。

风云二号H星 图/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助力“一带一路”防灾减灾

2017年,中国气象局被WMO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次年6月,世界气象中心(北京)门户网站正式上线,成为中国气象局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窗口”;2019年,世界气象中心(北京)门户网站开设全球灾害性天气专栏,针对全球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提供及时的监测和预报产品。

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影响我国和越南,风云气象卫星开展灾害应急加密监测,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组织中央气象台和广东省气象台同越南国家气象水文局就“山竹”移动路径、强度、影响区域和降水落区等开展了远程视频会商,在有效防御和减轻此次强台风灾害影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3月,强热带气旋“伊代”袭击莫桑比克等国,引发严重洪涝灾害。中国气象局利用风云气象卫星对强热带气旋及洪涝灾害进行监测,及时向莫桑比克提供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同年4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来华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莫桑比克总统纽西,纽西感谢中方及时对莫桑比克施予援手。

今年6月中旬以来,巴基斯坦多地遭遇持续暴雨侵袭,引发严重洪涝灾害。中国气象局开展多方面支持服务:迅速启动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根据巴方需求利用风云三号、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开展洪涝监测和分析并提供服务;更新升级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硬件和软件系统,在世界气象中心(北京)高交互网站上为巴基斯坦气象局开通专门用户通道,将风云气象卫星监测产品、中国气象局全球天气模式(CMA-GFS)产品和全球精细化网格预报要素产品,以实时交互形式提供,为巴方提供支持。

就今年第1号孟加拉湾风暴“亚瑟”与孟加拉国气象部门进行视频会商;为阿富汗应对干旱建立专门服务通道,并在门户网站实时发布干旱监测预报定制产品……这样的服务,还有很多。近年来,中国气象局通过自主研发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全球客观天气预报产品等提供技术支持,并组织相关单位加强风云卫星监测、全球大气再分析等技术产品的应用。世界气象中心(北京)通过专栏发布多期印度洋热带气旋、孟加拉湾热带风暴、高温热浪、寒潮、洪水、沙尘暴等全球高影响灾害性天气英文报告,不断提升对外服务能力,扩大影响力。

2007年以来,中国承办的WMO区域培训中心(南京及北京分部)面向所罗门群岛、老挝、瓦努阿图等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培训,促进了各国气象部门在临近预报、防灾减灾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余名国外学员接受培训。多国学员通过培训学到了知识技能,提升了管理能力。印度尼西亚气象局培训中心负责人罗罗·尤利安娜·普尔万蒂表示:“非常有用,可以让管理者学习到气象、气候、灾难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提升工作质量。”

中国气象局为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远程提供预报产品与技术培训支持。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组织49期多国别考察,与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气象部门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分享了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经验。

拓展服务领域 赋能商贸和物流

随着中国气象局“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业务持续深化,2020年6月,包含174个“一带一路”重点城市和69个其他国外城市的全球重点城市预报上线运行,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和公众需求。

作为“国家队”,中央气象台不仅将全球预报纳入日常业务,每日发布全球天气公报,重点关注各大洲未来三天的具体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还每月发布全球灾害性天气监测月报,重点分析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及其影响。

而各地气象部门则将服务延伸至“一带一路”沿线的商贸和交通物流等领域。

目前,中欧班列商贸物流气象服务产品体系、平台支撑体系已初步形成。浙江、重庆、江苏等省(直辖市)初步建成服务于中欧班列商贸物流的气象服务平台,并根据不同班列、货物对天气要素的敏感性,研究模型指标,开发针对性服务产品。

重庆市气象局从2017年6月起启动中欧班列(渝新欧)气象保障服务,依托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精细化多模式集成预报服务产品,提供班列途经的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努尔苏丹、莫斯科、明斯克、华沙、杜伊斯堡等10个城市天气预报。新疆气象部门成立铁路气象保障机构,在沿线建设50多个大风自动监测站,每20分钟开展一次大风预报,针对性提供7个关键行车站点的未来24小时逐小时大风精细化滚动预报。浙江气象部门开发了“义新欧”商贸物流气象服务系统,并在义乌成立了全国首个“一带一路”商贸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制作发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气象预报……多年来,各地气象部门结合需求,加强关键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实际上,气象服务不仅跟着班列走,更已延伸至货品入港之前。中央气象台依托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中的海洋天气数值预报技术,自主研发建设气象导航系统、气象导航专业网站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App应用,组建专业化的船舶气象导航团队,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围绕海运,福建先行先试,成为“丝路海运”航海气象的探索者。“丝路海运”气象导航、自动气象观测站、内陆观测点,形成远洋、海港、腹地三位一体全链条全天候气象“屏障”,航线品质进一步升级。

未来,气象部门将立足新发展阶段,持续提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

(作者:黄彬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