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到“取予有节”的治理理念,再到“天地大美”的美学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世代实践探索形成的生态智慧里,在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中,赓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文脉,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大有作为。
制度为舟:生态智慧护山河永续
战国时代《尚书·尧典》中记录舜任命第一任“虞”官伯益为“环保部长”;秦朝官吏在乡间宣读《田律》“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卵)鷇”;北宋苏轼面对淤塞的西湖,下令“挖淤泥,筑长堤”……千百年来,这些散落于历代典籍的律令不只是规范了百姓的生产生活,也成为先人用制度保护自然的历史印记。
古人保护生态,首先靠的是“立规矩”。秦朝《田律》是最早的“环保法”之一,明文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隄水”。汉代《四时月令诏条》逐月规定:正月禁砍树烧山,二月禁竭泽而渔,三月禁射飞鸟……并刻在石碑上,全国遵行。唐代《唐律疏议》明确:“诸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偷皇陵的树要被判刑两年半,偷普通墓冢树木者杖责一百。其核心要义是给世人行为划定红线,让万物按自然节奏生长。
定了规矩,还需有人监督执行。周朝首创“虞衡”制度,命“山虞”掌管山林、“泽虞”管理河流,“林衡”“川衡”负责日常巡查。宋明清三代管理机制持续升级:宋代设提举坑冶司、都水监,分管矿产与水利;明代工部下设虞衡清吏司,统筹规划林木采伐、制定封山育林时令、稽查盗伐行为等;清代中期实行“凡山场、园林之利,听民取而薄征之”,允许百姓取用山林资源,但要“适量”且缴纳赋税。这既保障民生,又防过度开发,让“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理念真正落地。
好制度总能催生出顺应自然的智慧。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摒弃“硬堵”思维,顺地势筑鱼嘴分水堤、飞沙堰,造就“旱则引水浸润,涝则杜塞水门”的生态系统,使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其“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诀,与道家“道法自然”一脉相承,成为治水典范。
北魏《齐民要术》中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理念,将农耕经验升华为制度规范。书中提倡的土地轮休制,形成“边用边养”的生态农业模式,让土地始终保持活力。
草原民族的智慧同样闪耀。《成吉思汗法典》记载“禁草生而锄地”“禁杀妊娠母畜”……游牧文明对自然的敬畏,由此化作可执行的制度,为草原生命力筑牢根基。
古人的智慧,至今仍在滋养当代。从《田律》的“季节禁令”到如今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都是不可逾越的自然生命线;从周朝虞人徒步巡查,到现代气象卫星监测植被变化,工具更迭下的守护之心从未改变。(李雨阳)
天人合一:传统哲思的现代回响
晨曦中的西湖,一只鸬鹚掠过三潭印月,搅碎一池倒影。不远处的苏堤上,80后“西湖船娘”陈美芳摇着橹向游客讲述:“白居易修堤留湖,苏东坡疏浚筑景,西湖风景美,古人教我们‘取湖之利,必还湖以生’。”这片荡漾千年的碧水,恰是“天人合一”这一古老哲思化为长期实践的见证。
历史长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密码。北宋苏轼治理西湖时,“取葑泥筑长堤”,将淤泥化作生态屏障;《严州图经》记载的“春禁渔、秋封山”等古老律令,至今仍在千岛湖延续;南浔“桑基鱼塘”以蚕沙饲鱼、鱼粪肥塘,展现了循环利用的智慧……这些都是“道法自然”的活态传承。钱塘江畔绵延千年的“放生会”、宁波天一阁“以樟木防蠹”的生态护书术、南浔古镇“百间楼”借水调温的绿色营建……无不诉说着“仁民爱物”的民间实践。
当传统智慧遇见现代潮流,哲思便有了新的注脚。浙江安吉余村是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地方。在关停矿山、水泥厂后,当地坚定地踏上了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安吉打造出“春赏花、夏避暑、秋登高、冬滑雪”四季旅游品牌,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路径愈发清晰,生态产品价值正持续变现。在湖州,现代农业园区的“鱼菜共生”系统令鱼塘水质透明度较之前提升40%,鱼类产量提高15%,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塘双收”;丽水首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好山水能“变现”;杭州萧山区梅林村实施渔光互补项目,水上发电、水下养鱼,86亩池塘年增收益11万元,阳光真正转化为“绿色财富”。
漫步今日之江,从西湖烟柳到义乌绿厂,从南浔生态田到舟山蔚蓝湾,古老智慧正焕发新姿。联合国环境署将“地球卫士奖”授予浙江“千万工程”,颁奖词这样评价:“这一极其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日前,湖州南浔桑基鱼塘系统生态循环模式入选202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典型案例。今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体系内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首度跨洲落地杭州。
华灯初上,西湖碧波中雷峰塔的倒影与对岸钱江新城的低碳建筑群隔湖相望。历史与未来在此刻交汇成一条清晰的脉络:当传统哲思照进现实,每一片绿叶都闪耀着生态文明的光辉。(麻碧华)
塞罕坝精神:生态奇迹与绿色传承
塞罕坝,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早年间,因开围放垦、连年山火等多重因素,这片土地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沦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1962年2月,国家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同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369名年轻人肩负“给大地披绿装”的光荣使命,踏上塞罕坝,用汗水书写绿色传奇的故事就此展开。
在塞罕坝人心中,种树就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创业初期,林场连续两年造林近千亩,成活率均未超过10%。接连的挫败没有浇灭大家的斗志。1964年,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100多人在马蹄坑奋战3天,在516亩荒地上种下了落叶松幼苗。最终,树苗放叶率达到96.6%,这片荒山秃岭首次呈现连片新绿,也找到了 “三锹栽苗法” 等科学造林方法。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炽热内核,照亮着代代林场人的忠诚与执着。截至2024年8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范围内10.6万亩石质山地全部实现绿化,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分别达到98.9%、92.2%。半个多世纪里,三代务林人接力攻克育苗、造林、护林难关,留下的不仅是百万亩林海和动人的奋斗故事,更是成就事业的塞罕坝精神。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巍峨支柱,于风霜雨雪中屹立不倒。创业伊始,人们“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住房紧张,只能将牲畜棚改作宿舍,盐水泡黄豆都成了难得的美食。上世纪60年代,塞罕坝最低气温零下43.3℃,年均无霜期仅64天,还有令人闻风丧胆的“白毛风”和沙尘暴,自然条件恶劣。即便如此,塞罕坝人种树播绿的信念从未动摇,不畏困苦、艰苦奋斗的作风也未曾改变。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底色,展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智慧。塞罕坝秉持“向绿色要发展”理念,突破传统林业局限,发展生态旅游、风电光伏、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巧妙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土地生命奖”等荣誉。
塞罕坝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从塞罕坝精神出发,原山精神、右玉精神等宝贵财富如涓涓细流汇入时代江海。“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坚韧品格,“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久久为功,无不与塞罕坝精神一脉相承,共同凝聚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王润旋 张琳)
山水清音:千年诗境的生态乐章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这是诗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共生之智与珍护之情。
山峦叠嶂是生命的肺腑。敬畏,是对自然秩序的庄严审视。当斧斤欲加于桃枝,杜甫断然作答:“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在他心中,一树花果的荣枯,承载着自然秩序的庄严,维系着天地人伦的平衡。他守护的不仅是春华秋实的轮回,更是自然对人类的深情馈赠。山川草木,原是血脉相连的生命机体;鸟兽虫鱼,本是同生共息的亲密友朋。这满树繁花与累累果实,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千年前的诗意诠释。“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的殷殷嘱咐,更是对自然生灵的珍视与守护。
松竹山鸟可为挚友,清泉鱼鸢堪作近邻。共生,是心灵与万物共鸣的和谐乐章。辛弃疾在松涛间高歌“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赋予草木人格光辉;苏轼饮泉二载,临别顿觉“鱼鸟亦相亲”,如辞故友;张耒谪途孤寂,幸有“几年鱼鸟真相得,从此江山是故人”慰藉心灵。这些诗句,是张载“民胞物与”哲思的绝美注脚,更是灵魂向万物的深情呼唤。
箭底求雁显仁心,枝头护雏见悲悯。珍护,是生命共同体血脉相连的深切自觉。白居易闻幼鸟哀鸣,一声“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如惊雷破蒙昧;王建笔下“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的山僧,是生态良知的朴素化身;杜甫见“大鱼伤损皆垂头”,怒斥“暴殄天物圣所哀”。一木一花皆有灵性,一鸟一虫皆是生灵。苏轼“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的悲悯,白居易“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劝诫,皆是对生命的珍重。我们当以行动守护这份深情,虔敬传承先贤智慧,筑牢美丽中国生态根基。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微末生命的礼赞,正是千年诗韵奏响的生态强音。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春华秋实;以共生之智,聆听松竹清泉;以珍护之情,延续仁心,让青山永驻“吾肺腑”,让碧水长吟“吾友于”。(李长培)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