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云海
龙抬头 话理发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2月26日14:20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有很多人习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这一天理发,按习俗,这天理发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

其实,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一词的。古人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而已。到了汉代,才有了以理发为职业的人。南北朝时,南朝梁的贵族子弟崇尚削发剃面,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而“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诗·周颂·良耜》中注疏“其比如栉”一句时说明:“栉,理发器也。”宋朝,理发业已经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人们对剃发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做“待诏”。元、明两朝,人们理发更为普遍。到了清朝,满族统治者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需要,下令强制男子一律剃头梳辫,人们只得剃掉前额顶上的头发,理发业空前发展起来。当时,到处可见挑着担子、沿街给人理发的人。

由于各朝代对头发清洁处理的方法不同,所以,对理发也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剪头”“推头”等。我国第一个理发店是在清顺治年间创建的,地点在奉天府。当时理发店里设备简陋,主要服务对象是男子。辛亥革命以后,许多在日本的中国理发师纷纷回国开设理发店,这才开始使用新式工具。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儿时,村子里有一个剃头匠,此人当时30多岁,不知在哪儿拜的师,理发技术比较高超,村子里几百号人的理发任务全都包给了他。每天,他都要夹着一个小箱子去给村民们理发,到谁家理发时赶上饭点就在谁家吃饭。

随着时代的变迁,不仅“理发店”的名字在改变,人们对发型发色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看这些理发店的名字吧,“头发乱了”“丝情发艺”“舞动发梢”“巅峰之秀”“统领千钧”等等,颇有艺术性。

再说人们观念的改变,且不说发型了,只说头发的颜色吧,有首歌叫《黑头发飘起来》,是说咱东方人漂亮乌黑的头发,而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时,也常常会用到“浓眉大眼,乌黑头发”这类的词语,可见人们对乌黑头发的审美认同和崇尚。我的头发一直是黄黄的,小时候甚至被人戏称为“黄毛娃”,看到别人乌黑的头发,总是十分羡慕。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眼下满大街可见烫染成黄头发、棕头发、红头发的男男女女,更有不少人将头发染成了彩色、灰色等颜色。而我天然的黄头发也被刚认识的人误认为是在“赶时髦”。

二月二龙抬头,无论是出于图个好兆头,还是感受民俗,它都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汪志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