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晚,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翌日,“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遗产项目,也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古老又年轻
春节,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也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脉里的记忆。当红红的春联贴上大门,当“新年好”传进心窝,我们心中对春节的那份情感也随即点燃。
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春节为何能传承千年,跨越古今,成为人类世界中影响力最为深远的节日之一?又是以怎样的一种精神内核备受推崇,永葆年轻?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剪纸 图/刘晓洁
源远流长 一脉相承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据《尚书·尧典》记载,上古时代人们已有“迎岁”之礼,这被认为是春节的雏形。在夏朝,春节被称为“岁首”,商朝称“祀”,周朝则名为“年”,但“年”的含义与现在的春节不完全相同。春节的日期最初并不固定,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庆祝仪式。
以农耕为主的中华民族对于时间、季节的更迭尤为重视。当冷与暖的交替规律被先民所认识,在岁末年尾对新的一次时间轮回许下最美好的祝愿成为祖先最重要的仪式。他们在这一时刻告慰祖先,希望新的周期能有一个完美的收成。
在年复一年的岁月流转中,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每当春节来临,无论身在何处、身份高低,人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这种跨越时空的传承,使得春节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河北省唐山市打铁花迎新年 图/王明生
瑰丽多彩 静水流深
春节,从一种古老的节日活动成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这当中离不开形式多样、瑰丽多彩的春节文化形式与内涵。从表现上看,祭祀、团圆、拜年、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习俗,只是人们庆祝春节的民俗表现形式,但实际上,每一项春节活动背后,都有它静水流深的文化内涵和直抵心灵的深远寓意。
在旧年将去新年将来之际,人们对于祖先的祭祀是中华民族不忘根本、常思来处的美德体现;除夕的年夜饭,一家人无论多远都会奔赴而来,这一桌的团圆,不仅是对亲情的珍视,也是对家庭和谐的追求;大年初一开始,人们相互拜年,把最美好的吉祥祝福,送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它表达的不仅是对新年的期盼和亲朋好友的关心,更为重要的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完美展现中华民族热情好客、友善待人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贴春联、放鞭炮,舞狮子……各式各样的春节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也体现在中华民族内心丰盈的精神世界中,“年兽”的民间传说、红包里压岁钱的满满深情、村头红火热闹的社戏……这当中有长辈对晚辈的期许,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也有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的花饽饽 图/宫举卫
凝聚人心 通达天下
春节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感。春节也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当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展开,那份情绪的感染力,会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深刻体会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无论你是哪种肤色,不管你是什么国籍,都会在这样一种和谐美满的氛围中,体会到中国春节的魅力所在。
凝聚人心,通达天下。春节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各国人民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友谊。在推动文化交流的同时,春节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到中国来过春节,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拉动着旅游、购物等消费活动。
延续了几千年的“春节”尽管变化不止,却从未消失。它跨越时空走过五千年的历史,用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一项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
它根植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沃土,向上生长成一棵参天的巨树。历法的稳定,为它提供坚实的基础 ;礼法的传承,为它带来丰富的养料 ;举国同庆的和谐氛围,让它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不断更新、开放包容的春节文化,为春节的传承持续赋能。
从祭灶祭祖到扫房拜年,从贴春联穿新衣到放爆竹逛庙会,从宴饮团员到舞狮旱船……中国的春节,既有礼仪、饮食、服饰的传承,又有社会交往、娱乐活动的创新。这些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敬畏自然、尊重先祖、感恩思报、敦亲睦邻等价值观念和理想诉求。
春节,古老又年轻。它蕴含着物质充裕、社会和谐、精神富足的人类共同理想,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共同价值。根植中华,行至世界;和合共生,美美与共;这朵中华文明之花,在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必将绵绵长存,生生不息。(马超 黄妍 卜京楠)
羌年
云朵上的民族庆丰收
羌族,常被人们称为“云朵上的民族”。这是因为他们世代生活在海拔1000-2500米的高山之上,仿佛与云朵相伴。十月初一正好是羌族秋收的时节,在羌语中也被称为日麦节、日美吉或者羌历新年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节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羌年”。
这一天,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的羌族人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身着传统服饰,跳起欢快的萨朗舞,唱起悠扬的山歌,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羌年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除了歌舞表演外,还有祭祀山神等仪式。羌人会以各种形式祭祀祖先和天神,表达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崇拜。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羌年这一仪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羌年的欢庆中,羌笛的悠扬旋律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羌族独有的乐器,其音律、音色、吹奏技巧独具特色,是中国民族乐器学中极具价值的研究对象。正如《凉州词》中所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的旋律,不仅传递着羌族人民的情感,也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如今,在羌族聚集地,每到羌年,羌歌、羌笛、口弦、羌族多声部及羌族萨朗等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展演让人目不暇接,成为当地旅游项目的重头戏。别样的“羌年”魅力,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涌向这片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于桐)
黎锦
经纬之间织春秋
在海南岛的青山绿水间,黎族人民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传承了中华民族纺织文化的“活化石”—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这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艺,以此制成的纺织品统称为“黎锦”。
这一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纺染织绣技艺之一。《尚书·禹贡》中“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便是黎族先民纺织活动的文字证据。那时的黎族人民,已经掌握了从野生植物中提取纤维,进而纺纱织布的技术。这一技艺,不仅满足了黎族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更成为他们审美表达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包括纺纱、染色、织布、刺绣四大工序。纺线始于火索麻、苎麻、木棉、草棉等海南温暖多雨的气候滋养出的天然材料,染料大多选取山间植物的根、茎、皮和叶,以草木灰、泥土、矿物质等作助剂,通过水煮浸染对纱线染色,单色染、混合染、复染、套染等多种染法不拘一格,刺绣则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
尽管黎族没有书籍文字记载,黎族妇女却可以凭借想象与灵感,对传统式样进行创造,织出精美复杂的花纹。她们使用脚踏织机或踞腰织机,以针代笔,在线上绘画,将鲜花、鱼鸟、云纹等图案绣于衣袍之上,其中最为经典的图案是“大力神纹”。(闫辰宇)
木拱桥技艺
古老智慧与现代传承
木拱桥被桥梁学术界称为“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浙江省和福建省,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更是当地的文化象征。
木拱桥由桥台、桥身、桥屋组成,有单拱、双拱、多拱之分,其最大特点是没有桥墩,整个拱形结构就是桥体的承重部分,通过互相穿插、相互支撑,形成稳固的桥梁体系。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主要包括选桥址、建桥台、测水平、搭拱架、立马腿、架桥屋、上剪刀苗等步骤。建造过程中不使用钉子,而是利用燕尾榫、穿斗榫等榫卯连接方式,将杉木相互咬合、穿插,解决了大跨度无脚桥梁的建造难题。
据考证,木拱桥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是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最早出现在文献中的木拱桥是北宋时期《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该桥未设桥柱,仅凭单一拱形结构便横跨了宽达16.6米的汴河,这一设计解决了船与桥墩相撞的问题,成为木拱桥的典范。明清时期,伴随着对闽浙山区的开发,以及加盖廊屋、增加剪刀撑等工艺的加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福建和浙江等地流行。特别是清代,在两地建造的拱桥数量多达200余座,工艺世家超过30家。但自1949年以来,伴随着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木拱桥已无法满足现代的交通需求,传统营造技艺也逐渐没落。当前,我国现存木拱桥已不足100座,且多位于偏僻、不通公路的山区,造桥工匠也仅剩50余人。(张嘉赫)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