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用心保障赛事 护航冰雪盛会
——国家气象中心保障服务亚冬会侧记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2月24日07:50

2月14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圆满闭幕。国家气象中心高度重视亚冬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强化上下协同,开展精细服务,圆满完成保障任务。

精细服务点燃冰雪激情

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到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再到亚冬会,国家气象中心已形成完备的大型冬季赛事活动保障服务模式。

提前谋划——在亚冬会正式举办前一年,即与黑龙江省气象局和哈尔滨市气象局对接,成立由孙军、董全、杨舒楠、徐珺等首席预报员组成的专家组,其中7位专家进驻现场,从亚冬会开(闭)幕式、赛事现场、决策服务、焰火燃放、环境气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守护。

落子有声——提前十余天关注亚冬会开(闭)幕式等关键时段天气,精准分析研判,并针对亚冬会开幕式小雪天气过程、赛时短暂大风等天气,与亚冬会气象台协同,充分发挥国家级业务单位作用,开展约20次专题会商,在预报服务中给予指导和支撑。

2月5日,国家气象中心开展亚冬会开幕式天气会商。国家气象中心供图

同心合作——针对亚冬会“量体裁衣”,成立亚冬会气象保障服务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开放天气业务内网“亚冬会”专题栏目,服务专班赴哈尔滨现场对接亚冬会保障服务需求,黑龙江省气象局多次派预报员等到国家气象中心学习,共同开展精准预报技术研发,并对站网布局规划提出科学建议。

这一包括“专家、专栏、专班”的“三专”保障服务模式将在后续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等赛事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中得以延续并充分发挥作用。

专家组组长孙军表示:“亚冬会既是对国家气象中心预报技术方法的沿用更新,也是对保障服务团队的打磨历练。”

1月24日,国家气象中心就开始跟踪预报亚冬会期间的天气状况,包括开闭幕式天气,由于预报时效较长,当时对天气形势的分析研判指出“开幕式期间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天气形势发生变化,哈尔滨容易受高空冷性涡旋的影响,而且预报的该涡旋的位置、移速、强度、形状等特征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可能在2月7日给哈尔滨带来降雪,会影响开幕式和城市交通运输,对气象预报提出更高要求。”孙军说。

自此,专家组紧密关注降雪开始和结束时间、降雪量、最强降雪时段,经多次会商研判,精准得出“2月6日傍晚开始出现降雪,主要降雪时段为6日夜间至7日上午,7日下午至夜间过程减弱,开幕式期间零星小雪”的结论,保障开幕式顺利进行。

抓住天气“窗口期”顺利完赛背后,也离不开气象部门前后方高效协同配合。

2月12日,原定于13日举行的亚冬会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决赛根据气象预报,在哈尔滨亚布力赛区提前一天顺利完赛。“前后方团队多次沟通交流,结合当地天气、地形特点开展会商。前方及时向我们提供诸如赛场周边山地局地环流特点、风速日变化、云量对风速的影响等关键信息,对于开展该赛事阵风精准预报比较重要。”专家组副组长徐珺说。

冬奥遗产释放无限“热”力

当北京冬奥会气象科技成果跨越山海,从北京延庆、河北崇礼的巍巍群山走向黑龙江哈尔滨的冰雪赛场,气象科技硬实力成为亚冬会气象服务的“主引擎”。

2月11日,在亚冬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双人同步决赛期间,国家气象中心现场预报服务专家开展观测工作。国家气象中心供图

国家气象中心结合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开发的降水相态、新增积雪深度等精细化预报技术成果,针对哈尔滨地区的天气气候和地形地貌特点,进一步开展相关精细化预报技术的本地化研发。其中,针对降雪对赛事期间交通和城市运行影响专题研发的道路结冰等客观预报技术首次在哈尔滨市气象局落地应用。“中央气象台为亚冬会定制的客观预报产品,便捷好用,为当地预报员提供了技术支持。”黑龙江省气象台副台长于震宇说。

同时,以天气综合分析、中央气象台数值模式天气学检验评估、重大保障支撑平台为抓手,国家气象中心为黑龙江省气象局、哈尔滨市气象局开展亚冬会天气分析、预报检验、会商讨论等工作提供数据和平台,为亚布力赛区复杂地形、哈尔滨冰上场馆气象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为应对亚冬会赛场天气状况复杂多变、赛场临时站点观测数据序列较短等难题,国家气象中心将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要素客观预报(STNF)系统应用于亚冬会服务保障,并与黑龙江省气象台、哈尔滨市气象台强化联动,针对山地赛场特点进行技术再升级,增加模型更新频次;基于最新获取的临时站点数据,搭建起高效的数据处理与模型更新机制;利用高性能计算资源,研发适配算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数据处理、分析以及短临预报更新。

“边开发、边应用”是国家气象中心锻造科技“利器”的秘诀之一。亚冬会也为全要素空间分辨率升级到一公里的智能数字天气预报系统V2.0提供了首次大型赛事保障应用的机会。“阵风预报产品结合下垫面信息,基于机器学习等技术,聚焦小时最大阵风制作出更加精准的高时空分辨率赛时阵风预报产品,较好地预报了赛事期间阵风的趋势和大小。”徐珺说。

前路漫漫亦灿灿,携手同行向未来。国家气象中心将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机制、技术和产品“三把利剑”,发扬“传帮带”传统,依靠“以老带新”,为活动保障服务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有力支撑。(宫宇、符娇兰、刘松涛、王文峰、阳揣环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蒋芷晴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