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云海
六尺巷:礼让与和谐的永恒灯塔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11月27日10:46

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六尺巷”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穿越时空的尘埃,以其深邃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启迪着后人。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特意探访了这条充满历史沉淀的小巷,为“六尺巷”的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使其成了礼让与和谐的永恒象征。

回溯至清代康熙年间,在安徽桐城,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以一首诗化解了家族与邻里间的地界之争。“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字字珠玑,句句深情,不仅展现了张英的宽广胸怀,更传递出一种超越私欲、以和为贵的崇高境界。张家的主动退让,如春风般温暖了吴家的心,吴家亦随之退让三尺。于是,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在两家之间建成,成就了邻里间和谐共处、宽容礼让的千古佳话。

“六尺巷”的故事,是对礼让美德的生动诠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如何以智慧与胸怀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张英以诗为媒、以行为范,教会我们要超越个人私利,以大局为重;学会换位思考,增进理解,减少争执;以宽容大度之心去拥抱世界。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同时,“六尺巷”的故事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张英在处理家族纷争时,并未将个人利益置于人民之上,而是从大局出发,以维护邻里和睦为己任。这种以人民利益为重、以社会和谐为目标的政治智慧,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谋而合。作为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在处理问题时,应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倾听人民的声音,解决人民的困难,维护人民的权益,以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张英化解家族纷争的智慧,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深刻启示。他以一首诗巧妙地化解了矛盾,避免了冲突升级。这种以柔克刚、以理服人的治理方式,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相呼应。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法育人、以智助人,努力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既是对传统智慧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治理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此外,“六尺巷”的故事更是一盏照亮家风建设道路的明灯。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防线。张英的家族之所以能够形成礼让和谐的风气,与他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作为党员、干部,应注重家风建设,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家人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还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让家风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六尺巷”的故事,虽发生在数百年前,但其蕴含的精神和智慧却历久弥新。宽容礼让是处理人际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法宝;以民为本、奉公为民是为政之德的核心要义;化解矛盾的治理智慧,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注重家风建设是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的重要途径。

让“六尺巷”成为新时代礼让与和谐的永恒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姜有益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