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故事
湖北十堰丹江口市护水志愿者:汇聚“小水滴”守护“大水库”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8月19日07:58

8月9日至10日,湖北十堰丹江口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最大降水量125毫米,丹江口水质保障中心值班人员张皓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小水滴”志愿服务队的20名骨干成员闻令而动,顶着尚未停歇的风雨,火速奔向风险最高的支流汇入口区域,操控无人机实时监控漂浮物聚集态势。

“东北风5级,浪高增大,漂浮物带正加速向拦截区移动!”对讲机里传来紧张而清晰的报告。队员们严阵以待,加固拦截设施。经过近3小时的艰苦奋战,随着雨势逐渐减弱,成果显现:近10吨被暴雨冲刷入河的树枝、农作物秸秆、塑料瓶等各类垃圾被成功阻截在“防线”之外。更令人欣慰的是,实时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在整个强降雨汇流冲击过程中,库区取水口附近的浊度被牢牢控制在安全阈值以内,有效保障了“北上清水”的核心水质。

这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湖北丹江口20万名“小水滴”志愿者工作的缩影。他们聚集在一起,为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从护水宣传、清漂护岸到植树护绿,用点滴力量汇聚起守护水资源的庞大合力。

每天早上7点,丹江口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的青年志愿者王海燕准时登录丹江口气象服务平台,查看实时降水与风速数据。“今天库区东北部有短时阵雨,风速三级,得重点巡查支流汇入口。”王海燕将预警信息同步至30个村级护水群。

依托气象部门搭建的“水质+气象”联动监测系统,志愿者们建立起“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机制,精准锁定面源污染风险点,他们还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气象快反小组”。今年以来,志愿者们依托气象预警提前拦截漂浮物50吨,雨后水质异常响应速度提升60%。

“大家看这个云系走向,今天午后库区风力减弱,正是清理蓝藻的好时机!”在凉水河镇政府办公室,志愿者李峰指着智慧气象屏上的高分辨率云图说。这支队伍将专业气象数据转化为“护水指南”,结合水温变化制作《鱼类洄游日历》,依据大气扩散条件编写《农事减排手册》,开发出“库区天气护水指数”小程序。2024年汛期,沿岸村民通过小程序上报27起雨水口异常情况。

从暴雨中抢测水质的“气象快反小组”,到利用气象数据制作“护水指南”的乡镇志愿者,“小水滴”志愿者将天气密码转化为守水利器。他们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这样的数据:2024年汛期拦截污染物同比减少38%,库区水质一类达标天数增加26天。正如水文监测站监测员陈霞在《守水日记》中所写:“读懂天上的云,才能守好地上的水——这是我们与丹江口水库的天气之约。”

“您看这云层高度和昨天发布的《丹江口水库气象服务专报》,说明未来三天适合开展增殖放流。”在六里坪镇护水驿站,志愿者何萍结合气象云图向渔民讲解生态保护知识。护水驿站联合气象局开发“观云识水”科普课程,用“鱼群活动与水温变化”“大气扩散条件与面源污染”等生动课题,让沿岸居民“知天气、懂护水。今年世界气象日,他们推出的“一滴水的北上旅程”VR体验,更让公众直观感受到气象条件对千里调水的影响。

“守水就是守民心,看天更要护周全。”丹江口市气象局志愿者张峰说。库区的万千气象正与志愿者的赤诚初心交响共鸣,共同谱写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时代长歌。

(作者:路启民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