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9月份以来华北南部、黄淮等地连阴雨天气影响,国家气象中心以“早谋划、早预判、早行动”为原则,明确“灾害风险提前预警、抢收抢种窗口期精准预报”两大核心任务,深化跨部门协同联动,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提前开展土壤墒情预报和农业气象AI智能体开发工作,应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基于耦合响应与适应机制的作物发育期预报模型(RAM),对玉米成熟期、小麦适播期开展模拟预报。
国家气象中心提前开发农业气象AI智能体,以历史农业气象服务数据为基础,系统开展大规模数据清洗与结构化处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农业气象服务的知识向量库。通过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大语言模型算法及深度推理模型,实现农业气象数据的智能化分析。
在土壤墒情监测与预测方面,国家气象中心利用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集成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中国气象路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反演土壤水分以及地理、土壤属性等信息的土壤水分融合模型,实现了高分辨率格点化的土壤墒情监测。结合水分平衡算法与智能网格天气预报,对未来1天至10天秋收秋种重点区域土壤湿度进行滚动预报,为农业农村部门科学调度农机作业、合理安排播种时机提供前瞻性参考。
据悉,国家气象中心在秋收秋种工作启动前,结合气候预测,制定印发了《国家气象中心2025年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方案》,形成“全国统一调度、分区域精准施策”工作格局,同时深化与农业农村部协同合作,形成“信息共享、会商联动、行动同步”的服务保障模式,开展部门联合会商,发布农田渍涝风险预警和风险提示。
(作者:谭方颖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