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期间,赴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的游客达173.5万人次。当清晨第一缕金光跃出海面,快门声与欢呼声交织,定格晨光美景——这份“追光热”的背后,是嘉兴气象部门用精准预报,将游客“碰运气等日出”的忐忑,转化为“按预报赏晨光”的笃定。
近年来,嘉兴市以《嘉兴市高水平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为蓝图,锚定“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气象保障需求,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将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通过科技创新、跨界协同、民生导向三大路径,交出了一份兼具精度与温度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筑牢安全防线,嘉兴气象部门不断完善防灾减灾“大应急”体系。建立以“预报预警为令”的应急联动机制,通过“影响提示、警戒提醒、精细预警、分级‘叫应’、实况通报”的“五段式”“梯次化”预报预警服务工作机制,灾害性天气平均提前36小时发布风险提示,强对流天气平均提前62分钟发布预警,显著增加政府应对极端天气防御提前量。推动气象预报预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新增语音外呼、“浙政钉群”消息、“闪信”、靶向发布等“叫应”渠道,实现台风、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橙色、红色预警“叫应”一键直达基层防汛防台风责任人。
嘉兴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深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机制,持续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能力。全市建成199个地面自动气象站,水平站网间距缩小至4.6公里,建成风廓线雷达、毫米波云雷达和S波段、X波段雷达等6个大气遥感探测站,站网间距达26.5公里,网格预报水平空间分辨率达1公里,气象灾害风险服务灾种覆盖率达88%。从重大工程建设到农业生产保障,从极端天气应对到生态环境保护,气象信息已成为社会治理的“晴雨表”和“指南针”。
赋能新兴产业,嘉兴气象部门构建起经济发展的“安全底座”。作为长三角低空经济的“试验田”,嘉兴创新组建浙江低空气象服务中心,通过“国企+民企+科研单位”跨界合作模式,整合气象数据资源与产业生态优势。近期投用的南湖未来广场低空气象设施,搭载激光测风雷达、雨滴谱仪等装备,与地面观测站、天气雷达协同组网,构建起“地面-低空-高空”三维监测网络,精准捕捉影响低空飞行的关键气象因子,为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等场景提供定制化气象服务。
今年,嘉兴市气象局牵头成立浙江省水稻气象服务中心,建成1个高标准农田自动气象站,编制水稻全流程气象服务方案,开发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气象服务技术,入选全国十大农业气象适用技术行列。
在交通气象领域,嘉兴交通气象监测站网不断完善,建成19个交通气象站;建立高速、快速路气象交通联动机制,全力保障通苏嘉甬跨海铁路、南湖机场、苏台高速等10余项重大在建工程,年缩短工期120余小时;联合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对恶劣天气,路段事故率同比下降25%;港航气象服务为海河联运提供科学依据。
在文旅领域,嘉兴气象部门实现从“精准预报”到“品质服务”的升级跨越。海盐县气象团队制定全国首个地方性技术规范《日出观赏气象综合条件等级》,将云量、湿度等基础数据拓展为观赏指数、舒适度指数、安全指数等多维指标,日出预报准确率提升至87%。如今,提前两天发布的精细化预报,不仅让摄影爱好者精准捕捉“金边日出”,更带动全县住宿餐饮营业额大幅增长,让气象数据转化为看得见的民生红利。
嘉兴气象部门持续完善科普矩阵,以科普品牌为基础,依托“气象科普研学基地”建设,联合科协、教育部门构建覆盖幼儿园至高中全学段的气象科普课程体系,通过气象台站实地探秘、观测场互动体验、专家科普讲堂等场景化教学,建立全域化、精准化、立体化的科普服务体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教育常态化建设,让公共气象服务更具个性化、普惠性。
“十四五”期间,嘉兴市气象部门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实现成果转换2项,培养正研级高工1名。未来将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强业战略,深化“气象数智”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县域气象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标杆。
未来,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提速,嘉兴气象部门将以更精准的预报、更优质的服务、更坚实的保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等重大战略保驾护航,让气象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千家万户。
(作者:何晓琴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