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综合
汉中:从预警到科普,41天华西秋雨中的成功避险经验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10月20日14:13

“差一点就被埋了!”10月13日,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杨家河镇三湾村村民席发昌望着自家被泥石流冲毁的房屋,心有余悸。就在前一天,他和老伴刚被镇干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同一天,百公里外的宁强县汉源街道金家坪村,村民罗清友与家人、邻居共9人从一场山体滑坡中平安撤离。

这11人的“生死脱险”,发生在汉中市遭遇1961年以来最强“华西秋雨”的严峻背景下:从9月2日到10月12日,降雨持续了41天,全市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2倍。

“一定要提前防范秦巴山区降雨叠加效应和致灾滞后性带来的风险。”8月31日,汉中市气象台发布《重要天气报告》,提醒全市做好大范围持续性降水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及城市积涝防范。

9月2日,汉中市气象部门全部进入重大气象灾害四级应急响应状态,每一次降雨系统的移动、每一个雨量站点的数据,都成了防汛决策的“密码”。

进入国庆假期,雨势并未缓解反而加剧。9月30日16时10分,根据实况监测和预报,汉中市气象局提升重大气象灾害至三级应急响应,要求全市气象部门强化气象预警信息“快传递”、科普防范措施“广传播”,确保假期防汛工作不松劲。

10月8日,汉中市气象台台长何豫秦察看最新监测数据,眉头始终紧锁:“9月2日以来,全市平均累计降水量已达527.7毫米,镇巴县巴山镇更是达到1048.7毫米,山坡上的泥土被泡得像‘海绵’,极易引发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

10月12日清晨,镇巴县气象局再次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明确提示杨家河镇等重点区域“滑坡、泥石流风险极高”,各类预报预警信息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短信、微信、应急广播等渠道第一时间直达县、镇、村三级防汛网格,实现了“雨情实时报、风险提前警、服务精准送”。

“收到预警就不敢耽搁,多查一户,就能多一分安全。”杨家河镇三湾村包村组长刘喜铭等三人揣着防汛手册、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巡查。正是在这次“多跑一趟”的巡查中,他发现了席发昌家屋后山坡渗出的泥水和细微裂缝,为后续转移争取了关键时间。

如果说席发昌老两口的脱险,是预警与行动的“无缝衔接”,那宁强县罗清友等9人的逃生,更离不开刻在大家心里的“科普知识”。

“当时女儿突然喊:‘爸,啥东西掉地上了?’我跑出去一看,头皮瞬间发麻——山上的石头正往下滚,邻居家的猪圈已经被压塌了!”罗清友回忆起10月12日的惊险场景,手心还在冒汗。当时的他,并没有慌乱,而是第一时间想起曾经看到的气象科普产品上写着:“连续降雨后,山体出现落石、异响、裂缝,都是滑坡前兆。”

这份“下意识”的反应,让他第一时间扯着嗓子喊:“快跑!要山体滑坡了!”

罗清友一家3口和邻居杨厚培家6口人,凭着牢记的“避险路线”,互相搀扶着冲向村外河坝。刚跑到河坝中央,身后就传来“轰隆”一声巨响——泥土裹挟着石块倾泻而下,两家的房屋瞬间被埋在泥石之下。

“要是没看过市气象局发的科普知识,我肯定慌了神,要么光顾着自己跑,要么跑错方向,后果不敢想。”罗清友语气里满是庆幸。

这份庆幸的背后,是汉中市气象局汛期科普的“硬投入”: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深化“6+X气象应急媒体”协作,通过官方媒体、自媒体矩阵,在每一次重大天气过程中同步推送预警信息与科普内容;气象科普工作人员还深入村组,教村民识别“山体裂缝、泥水渗出”等灾害信号。这些入脑入心的科普产品,在生死关头成了最管用的“救命指南”。

(作者:马艳 何亮 毛芬 王雨杨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