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蒸腾的7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白木村的荔枝园里,荔枝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农户正忙碌地采摘、装筐、搬运。果农苏艺脸上的皱纹里都藏着笑意——今年的荔枝不仅丰收,更有了“飞”下山的新本事。“以前挑一担荔枝下山要走20分钟,汗流浃背不说,果蒂还容易碰掉,卖相不好。现在好了,无人机2分钟就把荔枝送到山下,新鲜得跟刚摘的一样!”只见一台无人机从果园上空缓缓降落,螺旋桨卷起的风中满是荔枝的甜香。
科技破解“保鲜”难题
灵山县是中国荔枝之乡,荔枝以“皮薄、肉嫩、汁多”闻名,但这也成了运输的“软肋”——采摘后2小时内是品质下降的“黄金临界期”,传统的人工挑运,不仅耗时久,还容易因颠簸造成果蒂脱落、果皮破损,损耗率高达10%。“去年我家100斤荔枝,挑到山下就烂了10斤,心疼得直掉眼泪。”果农苏艺回忆道。
为解决这一难题,自治州气象局派驻白木村的工作队先后联系了广西农业农村厅、大疆农业等单位,邀请无人机专家到白木村实地勘察,技术员多次来进行培训,手把手教果农操作“无人机调度App”,从设定飞行路线到挂载果筐,每一步都讲得清清楚楚,还指导农户引入“无人机+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将“鲜”的保障从“产后冷藏”前移至“采摘—运输”环节。“我们选择的是针对山地地形设计的中型载重无人机,机身轻便、灵活性强,能避开果园里的树枝、电线杆等障碍物。”驻村工作队员介绍,他们引入的无人机搭载了高精度GPS导航系统和多传感器避障模块,可自动规划最优飞行路线,载重可达65公斤,续航10分钟,完全满足荔枝从山上快速运输到山下的需求。
“分钟级”传输打通智慧链路
清晨6点,苏艺带着工人来到荔枝园,手里的智能终端已经收到了无人机巡园的“成熟度报告”——“3号地块第5行荔枝,果色鲜红、果蒂微翘,达到最佳采摘标准。”早在采摘前一周,果农就用搭载图像识别AI的巡园无人机对果园进行了全覆盖巡检,通过分析果实颜色、大小、果蒂角度等数据,精准锁定了最佳采摘区域。“以前靠眼睛看,有的荔枝看着红了,其实还没熟;有的熟过了,摘下来就软了。现在有了AI的帮忙,摘的荔枝个个甜得像蜜。”苏艺笑着说。
人工采摘完成后,工人将荔枝装入果筐,然后将果筐吊在无人机的载重架上。果农用手持遥控器设置好参数,点击“起飞”按钮,无人机立刻启动螺旋桨,缓缓上升至10米高空,朝着山下的荔枝放置点飞去。“全程只要2分钟,比我挑着走快了10倍!”苏艺望着无人机的背影,语气里满是激动。
低空经济场景赋能产业升级
驻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让“无人机+智慧农业”模式在白木村落地生根。白木村的无人机运输荔枝下山,是自治区推动“低空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的具体实践。近年来,广西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将低空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支持各地开展“农产品低空运输试点”。“无人机运输不仅提高效率,还降低成本。”果农苏艺算了一笔账:传统人工挑运,每斤荔枝的运输成本约0.5元,损耗率15%;用无人机运输,每斤成本约0.3元,损耗率降至5%。按白木村今年荔枝产量10万斤计算,仅此一项就能为果农增加收入约8万元。驻村工作队的科技赋能举措,解决了果农“运输难”的问题,更让白木村的荔枝产业走上了“智慧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现在,白木村的果农已开始学会操作无人机,今后将引领带动越来越多的果农开始用“科技思维”种荔枝、卖荔枝。
对于果农来说,无人机运输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信心的提升。“现在有了科技帮忙,就算遇到坏天气,也能把荔枝快速运出去。”苏艺说,今年他打算扩大荔枝种植面积,再买一台升级版无人机。
夕阳西下,白木村的果园里,无人机仍在来回穿梭,将一筐筐新鲜荔枝运往山下。远处的收购点,冷链车已经启动,载着荔枝向城市驶去。
(作者:曾伟 黄启东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