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是气象事业的首要属性,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以下简称“科研院所”)是气象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构建一体化气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支撑。近年来,科研院所持续推动改革发展,改革成效及实际贡献备受关注。
日前,中国气象局党组批准《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五年周期(2020—2024年)评估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科研院所五年周期(2020—2024年)评估工作正式启动。该项工作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历次全会以及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认真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工作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全面评估科研院所5年来在落实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部署、推进气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进展情况。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司长曾沁就评估导向、评估方式及如何用好评估结果完善气象科技管理、强化气象科技国家队建设等情况进行解读。

2025年国家级科研院所业务贡献评估现场检视会 李根 摄影
问:近年来,科研院所改革持续稳步推进,支撑保障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逐步增强。此次全面评估希望达到哪些目标?
答:自2001年中央级科研机构改革试点以来,气象部门逐步形成了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8个专业气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新型研发机构组成的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体系,并围绕气象科技前沿和业务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需求和国内国际新发展态势,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党组持续推动科研院所改革,部署相关举措。2022年,中国气象局党组印发《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科研院所三年改革攻坚行动,优化学科体系布局,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统筹推进气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2023年,中国气象局印发《关于深化科研立项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团队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气象科技“三评”改革,建立以业务贡献为核心导向的科技评价新机制。2025年初,中国气象局党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意见》,再次强调要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完善国家气象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加强气象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并对国家级科研院所提出了明确的改革任务,更加凸显以国家重大任务为牵引、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为重要着力点的改革方向。
此次评估将落实局党组对科研院所的定位与要求,全面评估科研院所2020年以来在推进气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取得的改革和发展成效,对标国际一流,突出使命引领和业务贡献导向,系统评价其在自主创新能力、技术突破、业务贡献、人才培养、开放合作及机制创新等方面的进展,以及对气象核心业务发展的支撑推动作用,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科研院所下一步改革发展和构建一体化气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重要依据。
问: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评估工作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关键一环,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此次评估工作将如何更好地发挥“指挥棒”作用?
答:科技评估关系到科研方向的把握、创新效能的提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创新主体和创新活动的“风向标”和“指挥棒”。在新型举国体制背景下,此次评估也是对气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一次系统性检验。按照《方案》的要求,此次科研院所评估工作将坚持“四个突出”评估导向:
一是突出对标国际一流导向。围绕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对标国际一流院所和一流学科,评估科研院所前沿科技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性进展,以及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中的科研投入与实际产出率。
二是突出业务支撑贡献导向。坚持业务需求牵引,围绕观测预报服务全业务链,考核科技创新对关键核心业务发展的支撑推动作用,以及科技成果在业务链条中的实际应用水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
三是突出改革任务落地导向。对照《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工作方案》,全面评估科研院所改革任务落实情况,考察体制机制创新、学科体系优化、科研力量重组及主管单位创新资源统筹配置情况,为推动形成气象科技国家队“一盘棋”格局提供基础信息。
四是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导向。深刻把握气象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评估科研院所一体化推进科技和人才工作的成效,考察人才引育、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以及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建设。

2025年国家级科研院所业务贡献评估现场检视会 李根 摄影
问:此次评估工作为何将对标国际一流放在“四个突出”中的首要位置?
答: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是推动科研院所开展五年周期评估工作的核心导向与关键目标。这一导向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于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要求,也反映了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迫切需求。
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等国际顶尖气象科研机构作为对标对象,方能精准识别自身短板,在对比分析中有针对性地向标杆对齐。同时,要动态跟踪国际气象科技前沿进展,及时调整优化科研体系布局,提升基础研究深度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确保气象科技创新始终走在国家战略需求的前列。
对标国际一流,不仅意味着在技术层面上的追赶与超越,更代表着思维方式和创新生态的全方位革新。只有将视野拓展至全球,才能在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和应用转化等多个维度上实现系统性突破。因此,将对标国际一流置于首要位置,旨在建立国际对标机制,推动科研院所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和重大成果产出导向。同时,倒逼科研院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切实提升科研院所的创新效能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气象科技创新的前瞻性、引领性和可持续性。
问:全面客观的评估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评估科研院所的能力和水平,此次评估工作与以往相比,在评估方式上有哪些创新?
答:本次评估工作在评估方式方面将坚持“四个注重”,即注重用户评价、注重现场评价、注重专家评价、注重分类评价。为此,我们采取了思路清晰、步骤明确、实操性强的做法,设计了“定量评价+定性评审+现场检视”的综合评估架构。
——注重用户评价,将业务应用单位、行业服务对象及科技成果受益方的意见作为重要评估依据,重点考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实际效果与经济社会效益,尤其是对极端天气应对和气候适应行动的支撑作用。
——注重现场评价,通过现场检视、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业务一线的应用情况,聚焦近年来在台风、暴雨、强对流、高温等过程的实战表现,通过“现场检视十问”清单式核查实施成效与技术支撑能力。
——注重专家评价,充分发挥同行专家的专业判断作用,邀请权威专家围绕科研质量、创新绩效和业务贡献度等方面开展评议,注重代表性成果的综合评价。
——注重分类评价,根据科研院所的定位、学科方向、成果类型和质效,实施分类评价,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现场检视评估与专家会议评议相结合,确保客观公正,增强评估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问:此次评估工作为何突出强调科研院所对业务支撑贡献的考核?
答:科研院所是气象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气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其业务支撑贡献直接关系到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中国气象局党组明确要求,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要瞄准影响气象高质量发展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需求从业务中来,成果到业务中去”的“业务—科研—业务”正向循环。
科技创新是引领气象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的根本途径。科研院所不仅需要在基础研究领域加快突破,更需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业务需求,承担起解决业务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重任,能够为气象业务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从而真正实现创新链与业务链深度融合。
为此,本次评估采取业务转化成果现场检视、定量指标评分、专家会议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科研成果在业务链中实际应用的权重,突出“用不用、好不好、愿不愿用”的用户导向,将成果嵌入业务流程的深度与广度作为关键评价指标。
问: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业务转化如何评估?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在本次评估中,首次引入了业务转化成果现场检视环节,对于近五年科研院所转化到业务中的代表性成果,采取赴成果主要应用单位“现场看、现场听、现场问、现场谈”的方式,深入业务一线,获取用户对成果应用成效的真实反映,全方位深度检视成果应用实际情况。
组建由国家级业务单位首席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赴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等业务应用单位,对照“业务转化成果‘现场检视十问’”,看真应用、查真流程、听真感受、找真问题,从技术成熟度与先进性、是否解决核心业务关键问题、对业务发展与质效提升的影响、成果应用效益、成果应用潜力等五方面开展现场检视与座谈交流。
在现场,专家组将实地考察成果在业务平台的运行状态,听取用户单位对成果应用效果的真实反馈,询问技术细节与应用难点,与业务人员座谈交流使用体验。此外,专家组还会向一线业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听取业务人员对成果应用的感受与改进建议。通过多维度信息交叉验证,确保评估结果真实准确反映科研成果对业务的实际支持能力,切实推动科研工作从“重论文”向“重实效”转变,全面提升科技供给对业务需求的适配性与支撑力,为后续科技管理决策和重大任务布局提供可靠依据。
问:后续将如何推动评估结果应用?
答:评估结果将作为“十五五”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学科布局调整、研发任务分工、科技资源配置等工作的重要参考。
对于评估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科技司将开展深入研究,提出具体举措,将其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切入点,精准施策、发力破局,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增强科研院所创新活力,持续提升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业务支撑水平。通过制度化安排,把对标国际一流、追求业务转化实效真正作为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围绕支撑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防灾减灾和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建设国际一流气象科研院所。
(作者:赵晓妮 刘倩 郭锐 王伟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