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网络大V组团探气象 让正能量与大流量双向奔赴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10月21日15:37

  10月17日,“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新时代的气象万千”网评引导活动在江苏省苏州市落下帷幕。

  本次活动历时五天,由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青年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交通报、中国气象报、新华日报、江苏科技报等媒体的记者和网络正能量人士组成的采访团,通过实地探访、沉浸体验与深入交流,全面了解气象科技在服务民生、赋能产业等方面的创新成果。活动期间,采访团创作出一批生动鲜活、贴近大众的优质内容,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营造了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领略科技,沉浸式体验气象力量

  在江苏省气象局,采访团走进风洞试验设备,亲身体验8级大风的威力。

记者走进风洞试验设备,体验大风威力。 陈晓颖摄影

  “随着风洞中风力逐渐增强,最直观的感受是口干舌燥。”曾实地追访台风的中国气象报记者叶奕宏分享,“现实中,台风往往伴随暴雨,体感更加湿冷。”这种真实感受分享经多家媒体与网络大V传播后,迅速引发网友关注。

  在江苏省气象台,工作人员展示了融合数值预报与人工智能的百米级分钟级精细化预报系统,屏幕上,强对流系统的生成发展过程一目了然。

  “如今我们的预报精度可以达到什么程度?”“覆盖江苏及周边,空间分辨率达500米,时间分辨率达30分钟。”博主“中国气象爱好者”表示,本次活动让自己了解了更多气象前沿科技,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公众了解气象事业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

  拓展认知,感受“接地气”的服务温度

  “以往对气象的认知多局限于天气预报,如今才发现,气象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花开花落、蚊虫密度,都离不开气象数据的支撑。”在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在深入了解“堆雪人气象指数”“红叶观赏指数”等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气象服务产品后,微博博主“康斯坦丁”感叹。


高淳区气象局为农服务专家时冬头向记者介绍气象服务大闸蟹养殖的情况。 杨阳摄影

  今年大闸蟹上市推迟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南京市高淳区河蟹养殖气象科技小院专家解释,“近期江浙沪地区持续高温,影响了大闸蟹的进食与生长节奏,导致其‘长肉’放缓。”为助力蟹农增产增收,气象部门不仅提供精细化服务,还联合保险机构推出气象指数保险,为蟹农提供“兜底”保障。

  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细节后,微博博主“悠然自得说天气”表示,作为一名气象从业者,看到气象科技切实服务于乡村振兴与民生发展,他倍感自豪。

  见证现场,传播气象赋能产业发展强音

  在江苏海事局,一部纪录片生动再现了应对强台风过程中多方协同、守护安澜的真实案例。工作人员还带领采访团出海,实地了解气象数据在保障长江“钻石水道”安全通航中的重要作用。微博博主“蘸盐”感慨:“过去对气象的理解较为单一,这次真切体会到气象如何赋能各行各业,具体而微地支撑着国计民生。”


采访团在江苏太仓港采访。 杨阳摄影

  随着一阵轰鸣声,一架无人机缓缓靠近江面船只,完成了一次“江面外卖”配送,数十个镜头记录下这创新的一幕。“亲眼见证这一场景,非常激动。”“地球知识局”创始人孙力表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精准的气象服务保障。”

  “精准气象预报如同‘空中交规’,能为无人机提供风切变、能见度等关键预警信息,是低空经济安全发展的核心支撑。”微博博主“种花家的菌事兔”非常关注新兴产业发展,对气象保障在低空经济、海上航行等领域的关键作用深有感触。

  为期五天的行程让采访团成员收获颇丰。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系在读博士、微博博主“风云梦远”感慨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活动让我看到气象前沿科研如何落地应用,也更加坚定了我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决心,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贡献力量。”

  截至10月20日,全网发布“新时代的气象万千”相关信息共5932篇次;在新浪微博平台,中国气象局支持话题“新时代的气象万千”吸引38家媒体参与,阅读量达1837万,互动量达5.7万,讨论量1.2万条,话题登上南京同城热搜榜。

专题丨高质量发展中国行 新时代的气象万千

  (作者:张艺博 责任编辑: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