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第4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启幕,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气象合作谱写新的篇章。
4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这为新时代新形势下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
自2016年首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通过《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倡议》以来,中国气象局持续提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印发《深入推进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在早期预警、监测预报、能力建设等领域,与东盟国家气象水文部门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今年7月,中国气象局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为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贡献气象力量。
8月下旬,在台风“剑鱼”影响东南亚期间,中央气象台第一时间与越南国家水文气象总局预报中心沟通,提供台风移动路径和强度等关键预报信息,并同步在云端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国际气象早期预警业务支撑平台等发布,供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气象水文部门参考使用,携手应对灾害性天气挑战。此前,中越气象部门已携手应对台风“摩羯”“蝴蝶”“韦帕”等多个天气过程。
去年9月,在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风云地球”东盟版亮相,面向东盟国家提供12种遥感监测服务产品,助力构建覆盖广泛、响应迅速的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和信息发布体系。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覆盖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缅甸、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气象水文部门,一旦出现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我国将提供针对性风云气象卫星高频次加密观测产品。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通过气象数据海外云节点建设,构建起覆盖东盟等地区的气象预警网络,实现气象数据的“秒级传输”;通过整合地面观测、高空探测、卫星遥感等多类数据资源,实时交换覆盖东盟全域的实况再分析产品、全球卫星拼图产品、全球雷达产品等10余种多源实况产品,实时提供东盟十国气象实况的可视化服务,并向马来西亚、越南等6国气象部门开放相关业务。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积极履行世界气象组织区域仪器中心、测量牵头中心职能,推动开展中国—东盟国际仪器比对试验和标校校准国际服务,牵头开展区域基本观测网设计、百年站文化遗产挖掘与传承等区域运行计划项目。
在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影响期间,老挝自然资源环境部气象水文局通过与中国气象局共建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官方应用APP“DMH LAO”,首次发布台风预警信息,为其防范应对台风和强降水引发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抢得先机。
2023年,中国气象局与教育部在“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框架下合作设立“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项目。来自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的4名“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来华研修。截至2025年8月,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共培训来自10个东盟国家人员2436人次。
广西、云南、海南等地气象部门通过技术交流、数据共享和灾害联防等多种形式,与东盟国家气象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建成运行我国首个气象数据海外云节点,上线中国—东盟地质灾害早期预警系统等国际气象业务系统,并在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相关部门推广应用,为当地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提供有力支持;出台首个气象数据跨境“负面清单”,推进气象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建设。
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每年为中缅油气管道开展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省气象服务中心开展面向老挝、柬埔寨的水电气象服务,持续关注中老铁路全线沿线天气,实现沿线各个车站未来7天逐日气象要素预报、逐3小时降水量精细化预报。
海南省气象局开发面向泛南海区域的公益性的“南海天气”中英文网站,为东盟10国提供气象预报信息。
(张继文、韩菲、王毅、陈京华、郭建侠、陈金阳、黄姿娜、韩嘉乐、周蓉、唐盛、周清倩、黄婧怡、林禹彤、刘倩、赵宁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蒋芷晴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