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风雨砺剑铸荣光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气象服务保障纪实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9月05日07:40

东风浩荡,威震寰宇。铁甲洪流,气势恢宏。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以下简称“纪念大会”)隆重举行。

受阅部队威武雄壮,新锐装备令人振奋,观众席上掌声雷动。而在天安门城楼东侧不远处,一辆气象应急指挥车静静停靠。

广场上空,云状的细微变幻、云量的疏密分布,正被全天空自动成像系统全景记录。“蓝天丽日,天气晴好!”经历彻夜值守,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的常晨望向天空,难掩激动。

同一时刻,广场上的气温、湿度、风等实时监测数据传回后方气象服务保障组,同样熬了整夜的预报员比对着实时数据与预报结论,露出释然的笑容。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天安门广场放飞气球和鸽子。 图/新华社

扛牢责任 全力以赴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隆重举行纪念大会,不仅是对历史丰碑的庄重致敬,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弘扬、对和平发展决心的坚定宣示。

做好纪念大会气象服务保障是党中央交办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恰逢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以高水平服务保障纪念活动顺利举行,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对我国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一次全面检阅。

信心与力量从何而来?高位部署,统筹下好“一盘棋”。

“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为纪念大会提供有力气象服务保障!”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的动员部署,凝聚气象工作者的心之所向。局党组高度重视、抢前抓早,于今年2月成立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专班。任专班组长的陈振林多次动员部署、坐镇会商指导,集部门之力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各级气象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形成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强大合力。

国家级业务单位提供专业指导与全方位技术支撑。北京市气象局发挥主体作用,构建高效协同保障机制,开展精准细致的预报服务。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周边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协同加密观测,上下游联动会商。

纲举目张,精准落子。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3月,预报员、防雷专家团队前往现场踏勘,细致分析近25年天安门地区的降水、气温、晴晒等历史数据,复盘历史高风险天气,将气象风险了然于胸,并提供专业防雷技术指导。

9月2日晚,在北京市气象局,国省气象预报员集智聚力,共同研判天气形势。图/张奥光 文/刘倩

5月,北京市气象局预报服务工作专班组建,在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员的基础上,中央气象台首席也参与其中,联合首都关键区域气象服务保障中心、河北、山西、内蒙古、浙江、宁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的业务骨干,形成互补协作格局。

7月,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平台接入服务保障总指挥部,多源监测数据一屏尽览,全周期气象服务产品一键调取,天气风险自动识别预警,化身知冷暖、有对策的“天气管家”。

8月,纪念大会三次综合演练,加密会商昼夜不辍,预报员反复推演研判环流形势细微变化,滚动调整预报结论,将精细化服务融入每一个细节,于实战中检验预报能力。

“科学研判、精准预报,坚定必胜信心!”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支持。在每一次综合演练中,市政府领导坐镇气象台会商室,向纪念大会指挥部汇报天气情况。

9月3日7时,气象工作者交上最终答卷——“当前天安门地区已出现蓝天,预计8时后以晴为主,8时至11时气温26℃至29℃,光照和紫外线强,晴晒。”蓝天白云,成为纪念大会的亮眼底色。

直面挑战 毫厘必究

——以“细致精致极致”力争“定时定点定量”精准预报

精益求精的背后,是不同寻常的压力与挑战——今年华北雨季“超长待机”,较常年雨季明显偏长。

尤其是7月以来,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北,华北地区降水偏多明显,北京汛期出现多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近期副热带高压有所南退,但弱降水、强对流交替出现,天气形势严峻复杂。

在这种异常背景下,天气“脾气”更难捉磨,预报的不确定性和难度陡增。

“对重大活动服务保障而言,1毫米的降水都会影响现场各环节调度。”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专项活动专家组组长张芳华说。

进驻服务保障总指挥部开展现场服务的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翟亮也深有感触。“如果降水超过2毫米,合唱团需要穿上雨衣,铺设遮雨地毯、排水等工作也要打出提前量,时间需精确至分钟,量级更是精细到毫米。”

如何作答9月3日那天“天安门地区究竟是晴是雨”这道难题?

“这就相当于在北京地区4万个网格点里,预报一个格点。”作为联合会商主持、最终预报结论的把关人,北京市气象局预报服务工作专班首席赵玮介绍,“定时定量预报降水就像把日常白天夜间预报的12小时‘掰开’,再分析再研判,填入一道道以‘每半小时、0.1毫米’划分的填空题里。”

9月3日,北京市气象局应急指挥车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展服务保障工作。 图/常晨

即便天空晴朗无雨,持续晴晒、闷热又是另一重挑战。

“高温高湿与强紫外线将直接影响室外观礼的体验感,可能导致观礼者出现身体不适。”北京市气象局预报服务工作组组长于波介绍,气象服务专报除了预报常规要素外,还创新增设“体感等级”,为提前采取防暑降温措施撑起“遮阳伞”。

致广大而尽精微,秉持“细致、精致、极致”的工作态度,气象工作者提前40个小时做出与实况完全一致的研判,交出一份定时、定点、定量的精准预报答卷。

科技利剑 直指精准

——观测预报服务同频共振、协同联动“咬合式”发展

是什么支撑着预报员将种种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一步步转化为肯定的预报结论?

9月2日21时,距离纪念大会开始还有12个小时,雷达图显示:山西大同云团正在快速东移。

云团何时到?是否影响?在北京市气象台会商室,预报员们围拢在一起,仔细研判。

“我再看一眼云雷达。”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想要看看云的现状和演变,来验证数值预报的可靠性,以及自己主观理解、推演是否合理。

打开新搭建的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产品业务系统“天衡天衍”北京重要活动专版,京津冀区域大小雷达拼图、订正后雷达估测降水等产品在此集成。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还联合北京市气象局研发了多源云高云量、风场、云温湿等动态更新综合监测分析产品。

根据“云雷达”提供的信息,张涛对云团的性质、特征、前期演变趋势和实际天气影响的研判得到印证,坚定了“云团到达北京时不会对纪念大会有影响”的预报信心。

以“观测即服务”理念为导向,气象部门持续提升监测效能,新产品、新装备提供有力支持——

9月2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遥感应用服务中心值班人员通过“风云地球—重大活动版”平台,严密监测天气情况。图/李根 文/林禹彤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一体化推进“风云地球-重大活动”专版建设,充分发挥风云四号B星快速成像仪高时间分辨率优势,实时监测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针对重点需求,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卫星云检验产品和云底高度、云厚度产品,为飞行条件研判提供实况监测支撑。

依托国债项目,北京地区新增的80部地基遥感垂直设备、2372个铁塔气象站,可捕捉大气的细微波动;新上线的“睿思”融合实况产品,可逐层展示从0至3750米高度的风向风速数据;首次开展的紫外线、太阳总辐射等特种观测,为回答天气晴晒程度、体感温度等级是舒适还是闷热提供科学依据。

以精准预报为追求,专家团队聚焦需求开展核心技术敏捷公关,新平台、新技术夯实预报底气——

中央气象台构建了以数字智能预报为核心、人工智能模型(“风清”、“风雷”)为支撑,数智预报员为助手,关键点位预报(国家级精细化单点预报STNF、基于相似优选的定点精细化预报技术SOP)为抓手,实时检验为尺,多平台(重大气象保障预报分析支撑系统、气象开放应用平台MOAP)协同的技术协作体系,在关键节点、关键要素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市气象局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自主研发的“灵犀”智能预报员,可迅速生成预报决策建议;水平分辨率达10米的城市微尺度气象快速分析和预报系统,将关键气象要素三维动态呈现。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发挥无缝隙数值预报业务体系优势,并结合下一代模式MCV试验运行,滚动更新预报结果,同时依托大涡尺度模式,开展大气低层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温、湿、风预报服务,分辨率提高至100米以内。

围绕气象信息这一贯穿气象业务全链条各环节的“中枢神经”,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为视频会商、网络安全防护和实况产品研制及服务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气象超算以及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天镜”等稳定运行。

国家气候中心融合基于小时资料的统计特征与模式订正技术,增强了预报针对性;创新开展“北京雨季”监测预测,实现从区域到城市的精细气候服务。

有了气象现代化成果提供的强力支撑,要实现精准预报,关键还在于充分发挥预报员的主观能动性,需以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根基,敏锐洞察数据背后的天气规律,于细微处捕捉关键征兆,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人尽其才 强根铸魂

——发扬优良传统作风,传承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经验

“大家坚守不易,保持最佳状态。”9月2日深夜,陈振林来到奋战在一线的气象工作者身旁,为他们加油鼓劲。

精准预报,正是群策群力、集体智慧的结晶。

45名来自全国气象系统的专家集智聚力,秉持“让本领传出去,将经验带回来”的共识,交流学习互鉴。全国先进工作者、福建省气象台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吴启树,就是其中一员。他不仅带来“福建OTS算法”,为提高精准预报能力打开思路,更以开放态度沉浸于交流之中,汲取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经验。

“我补充一点。”“这里也要关注。”……即将退休的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和一同服务保障过十年前纪念大会的老专家们也参与会商。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助力年轻预报员在实战中历练成长。

气象事业的接力棒,在此刻稳稳传递。

党建引领的向心力,也在实战中紧紧凝聚。北京市气象局预报服务工作专班党员集体编入首都关键区域气象服务保障中心党支部,从会商室到值班平台,“党员先锋岗”的红色标识成为无声激励,“首善·智观风云 志守丹心”的党建品牌作用不断彰显……“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在200多个日夜的连续作战中展现精气神。”北京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郝丽萍说。

3日2时,北京市气象局预报服务工作专班发出预报结论:“3时至4时,阴天间多云。8时后逐渐转晴。”

预报结论迅速传至现场,地毯揭膜等准备工作有序开展。

晨曦初照,一切就绪,盛典将至。预报员以通宵的坚守与缜密的研判,静候荣光。

当阳光再次照亮中轴线,我们于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力量,于时代的发展中锤炼本领。站在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的节点回望,从新中国首批气象预报员守护开国大典精彩呈现,到冬奥会分钟级百米级精细气象服务,气象工作者在一次次保障服务中交出无愧于使命的答卷,书写着人民气象事业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精彩篇章。

八秩荣光,激荡着气象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强音,沉淀着气象优良传统和作风。人民气象事业正以昂扬之姿,守护山河晴雨,守望国泰民安。(叶芳璐、阳揣环、唐健、韩博威、方萌、姚聃、崔喜爱、孙健、姜筱玮、高辉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吴彤 刘倩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