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开放合作,同筑共赢之路。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以下简称“上合峰会”)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同20多位外国领导人和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聚首海河之滨,总结上合组织成功经验,擘画上合组织发展蓝图,凝聚“上合组织大家庭”合作共识,推动上合组织朝着构建更加紧密命运共同体的目标阔步迈进。
初秋的天津愈加迷人,海河两岸灯光璀璨,沽水流霞的美景吸引着八方来客。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天津以温婉而又大气的姿态迎接这场别开生面的盛会。盛会成功举办的背后,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早已融入其中。
凝心聚力织就峰会保障“同心网”
上合峰会是我国今年最重要的元首外交和主场外交活动之一。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其服务保障,早在年初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时,就将其列为重要政治任务。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就做好上合峰会气象保障多次提出要求。在7月11日召开的“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气象服务工作部署会上,陈振林强调要将重大活动保障和汛期气象服务有机结合,以实际行动和成效为上合峰会圆满举办贡献力量。
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工多次听取市气象局专项汇报。8月27日、29日和9月1日,副市长王宝雨3次到市气象局调研服务保障工作。
“上合峰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直接关乎国家形象,我们把做好服务保障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头等大事,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天津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金琪说。
去年12月,天津市气象局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月调度、周督导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分组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先后与应急保障、城市运行管理、文化艺术展示等负责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不断细化气象服务需求,明确16方面53项重点工作任务,实施“挂图作战”。市气象局派出多位业务骨干进驻应急保障、城市运行管理等专项工作部门,加强气象服务需求对接。
天津市气象局派出现场预报服务团队开展现场加密监测和逐小时滚动预报服务。图/姜明
为学习借鉴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经验,天津市气象局先后选派专家赴北京、杭州、哈尔滨、青岛、福州等地调研,与中国气象局相关内设机构及国家级业务单位加强联动,充分凝聚国省两级先进经验、人才队伍和技术力量。
随后,天津市气象局成立上合峰会气象台,并构建了由上合峰会气象台、国家级首席预报服务团队、气象创新青年突击队组成的三级人员保障机制。中国气象局各个业务单位以及青海、北京、河北、山东等地气象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全力以赴开启气象服务“全景窗”
8月28日,上合峰会举办首场城市参访活动,中外嘉宾乘船夜游海河,在光影流动中感受天津魅力。“海河夜景文化之旅”是峰会期间特别安排的城市参访线路之一,而海河游船也是中外游客来津打卡最多的旅游项目。
天津市气象局在海河沿岸新布设3个微型智能气象站和1部激光测风雷达,加强对海河沿岸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并与海河游船公司共享沿岸码头的气温、风力、流速、水位等实时信息,模拟海河游船行驶状态,助力保障游览安全。
天津市气象局在充分搜集服务需求后,还围绕关键场馆、游览线路等需求,在关键点位新建10个气象站、2部激光测风雷达,实现中心城区重要点位气象监测全覆盖,垂直风场探测分辨率达30米,形成1分钟天津核心区域相控阵天气雷达组网观测,3分钟天津全域多波段天气雷达组网观测,为提升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夯实数据支撑。
“8月31日到9月1日,天津市以多云到晴天气为主,有少量低云,大气扩散条件整体较好。”在8月30日的天气会商时,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颖对峰会期间天气给出最终意见,大家几个月来揪着的心才稍有落地。
准确给出上合峰会期间天气预报并非易事,在8月27日、29日,天津市出现了两次降雨过程。市气象台台长杨晓君说:“今年华北雨季开始早、持续时间长,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北,天津市出现了10次强降雨过程,在这种气候异常的背景下,峰会期间天气具有很多不确定性。”自5月29日发布第一份上合峰会气象服务专报以来,市气象局不断加强与国家气候中心、北京市气候中心的会商,针对关键时段开展超长期降水趋势预测和天气过程预测。
“8月27日之后副热带高压脊线向南撤,但北侧频繁有短波槽扰动,槽的南北位置不确定性大,导致是否影响天津并带来降雨的不确定性变大,这也是近期天气的预报难点。”8月28日,已在天津市气象台驻守多日的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带来天气变化的微小因素。随后,来自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室首席预报员田付友、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专家刘念也加入讨论,他们与天津市气象台专岗预报首席团队形成合力,共同研判峰会期间天气。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与天津市气象局上合峰会气象保障专岗预报首席、服务首席等研判分析天气情况。图/张妍
自6月以来,市气象局还根据各有关部门需求,优化服务流程、细化服务产品,专岗预报团队和服务团队基于重点位置、重点线路、重点区域,提供“点、线、面”相结合的精细化气象服务专报,预报时间精度从逐日细化至逐小时,空间精度从公里级向百米级延伸;依托环境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加强能见度、紫外线、体感温度、舒适度等环境气象和健康气象预报服务,新增大气透光率预报产品,并与生态环境部门加强会商,动态研判大气扩散条件和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向交通运输、电力、文旅、海洋等部门及行业提供专项气象服务。
8月28日,市气象局进入专项活动气象服务保障特别工作状态,进一步加密服务频次;8月31日至9月1日,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治贵带领现场预报服务团队,随移动气象保障车和气象应急观测车进驻峰会现场,开展基于位置的加密监测和逐小时滚动预报。此时,市气象局筑起了从场内到场外、从现场到后方的多级“天气防线”。
创新驱动扬起气象科技“智慧帆”
8月28日下午,金琪在向市领导汇报天气时指出,8月31日上午多云,中午前后转晴,当天能见度高,蓝天可能性极大。随后的天气实况和市民朋友圈不断刷屏的蓝天图片,印证了预报的准确性。
这种“底气”来自哪里?来自于天津市气象局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成效。如今,市气象局已在全市建成包括1000余个自动气象站、12部天气雷达和66套垂直廓线观测系统的立体化气象监测网络,中心城区灾害性天气感知空间精细至1.4公里、感知速度缩短至分钟级;建成智能网格预报体系、快速更新循环预报系统和强对流识别追踪预警系统等,气象灾害预警提前量达60分钟以上。
结合上合峰会服务场景的不同需求,市气象局研发了基于流体力学的微尺度模型,为现场提供10米级风场精细化预报,同时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开发“风云地球—天津专项活动版”平台,构建起天地海一体化的三维遥感监测网络,提升对天津地区综合天气实况的掌握能力和预报服务的决策支撑水平;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开通“天擎”平台数据保障绿色通道,专项开发“天擎实况平台”,实现核心观测资料秒级同步与稳定接收;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研究所,研发百米级分辨率人工智能订正预报模型,有力支撑天津中心城区6小时至24小时精确到百米级的风、温度、湿度等地面气象要素预报。
市气象局还成立“峰云智晓”气象创新青年突击队,基于人工智能算法自主研发了灾害性天气快速识别、分钟级预报和关键点位预报等11项技术,为提升强对流识别响应效率、突发性天气捕捉能力以及城市关键点位气候研判能力等提供科技支撑。
8月28日,气象服务保障平台及时接入市城市管理委、应急管理局、政府外事办、交通管理委、文化旅游局、消防救援总队等部门。
“该平台汇聚了多种气象实况数据、预报预警产品以及关键点位服务专报,为各部门开展服务保障提供了重要气象数据参考。”市气象信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赵玉娟说。
以邻为伴,以“合”同行。上合峰会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对于参与此次服务保障的气象工作者来说,也是一场意义非凡且充满力量的难忘经历——在幕后默默坚守,与风云变幻赛跑,为峰会的每一个环节保驾护航。(孟雪、张楠、姜明、孙建元、林晓萌、郭军、陈宏、杨旭、刘丽丽、李岩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张妍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