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举行汛期安全知识发布会,通报8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介绍汛期安全避险知识。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徐珺在发布会上介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一般涵盖发布台风、暴雨、强对流、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霜冻、冰冻、大雾和霾等14类气象灾害。根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紧急程度,每类气象灾害预警最多设为一、二、三、四级,分别以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对应一至四级标识,一级为最高级别。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此外,气象部门还会分别联合水利、自然资源部门共同发布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台风、暴雨以及洪涝、山洪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气象部门建议,防范台风一定要“防风又防雨”,不仅需及时关注气象部门滚动发布的最新台风路径、强度等相关信息,同时密切关注大风、降水预报预警信息。
防风方面,公众需提前加固临时建筑物,及时移除屋顶、阳台的悬挂物,防止因强风导致的门窗损坏威胁人身安全;提前准备好食物、水源、充电设备、应急设备等。船舶需及时回港,并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
防雨方面,要谨防台风带来强降水,以及可能造成的洪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台风的强度虽然由风的强度来决定,但台风产生降水的强度和台风的强度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弱台风未必不会带来强降水。
汛期往往伴随着高温天气。人体对于温度的感知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湿度和通风条件等气象因素有关,当相对湿度达到80%到90%,人体也会感到闷热不适。气象专家建议,在高温时段,应避免长时间地外出或工作,在室内注意开窗通风,谨防热射病。若出现头晕、心痛、心跳还有脉搏加快等症状,要及时到阴凉处采取防暑降温措施;若出现头晕、搏动性头痛、极高体温、皮肤干热无汗、恶心等症状后,要迅速降温、呼救及就医。
发布会还对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水上交通安全应急避险等进行解读及科普。
(作者:蒋芷晴 李俊翰 责任编辑: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