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全国正值主汛期。在防汛最吃劲的时刻,中国气象局进一步分析研判气象防灾减灾面临的形势,对下一阶段气象服务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本期策划聚焦在防汛关键期气象服务工作部署会上作汇报交流的6家单位,展示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防汛关键期气象服务保障支撑,坚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有力行动。
国家气象中心
筑牢“数字堤坝” 迎接风雨大考
面对华南前汛期以来的多次极端天气过程考验,国家气象中心始终全力以赴做好汛期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认识再提高,国家气象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学细查严改,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相互促进,锻造优良作风,筑牢防汛堤坝。
技术再升级,迭代升级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风清”模型架构,研发强对流、台风适配模型,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报性能;研发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系统“风雷”,增强极端降水可预报性。将数智预报员助手接入业务系统,实现“信息提取、产品制作、材料校验”全链条自动智能作业。新版国家级短临预报平台(SWAN)实现强对流天气分钟级自动监测、多模态信息智能生成、信息靶向推送并语音自动播报提醒。集中攻关全国七大流域800个站点未来10天逐3小时的流量和水位客观预报技术;联合农业农村部相关部门发布农田墒情预报,助力精准灌溉、科学抗旱。
6月18日,广东省怀集县城出现洪水。张晨星 摄影
技能再提升,联合多个国家级业务单位,开展重大天气过程预报服务复盘7次;开展面向全国省、市、县气象部门的SWAN平台、强对流、山洪短临风险、流域水文等领域技能培训。开展人工智能工具应用专项培训,依托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加强全国气象预报员交流。升级打造“首席说天气”品牌,畅通科普宣传业务链条,全平台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达453.7万次。
机制再创新,建立“专班化运作”机制,落实“观测即服务”理念,推动基于稠密观测的模式预报订正分析。建立直达基层末梢扁平化“叫应”机制,SWAN新增短时临近警戒产品;数智预报员助手预警信号内容精细到乡镇,省、市、县靶向推送雷暴大风信息4203次,暴雨信息481次。
质效再突破,24小时暴雨TS评分同比提升21.5%,短时强降水和风雹评分较过去3年同比提高5.4%和27.4%,台风“蝴蝶”路径预报误差为49公里。优化重大灾害性天气全过程递进式服务,更加注重极端天气分析、滚动更新预报、历史雨情比对,联合农业农村部相关部门及时发布干热风风险预警,为小麦增收23亿斤提供有力支撑。(蒋芷晴 王文峰)
国家气候中心
推动气候预测与灾害风险业务咬合发展
国家气候中心(以下简称“气候中心”)不断增强做好汛期特别是“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气象服务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服务成效作为检验气候业务高质量发展的“试金石”。
气候中心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带动党员、干部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深刻把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同时,建立“人人都有联系点、个个用心抓支部、支部都有常委抓”的工作模式,带领干部职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投入汛期服务,切实扛牢政治责任,为汛期气象服务筑牢思想根基。
强化科技支撑,筑牢坚实防线。气候中心不断提高无缝隙智能数字预报业务能力,将动力气候模式与“风顺”智能模型动态融合,实时发布全国25公里日尺度多要素15天至60天数字预报产品,形成全球次季节确定性和概率预测产品,进一步加强“风顺”模型在汛期业务中的应用。增加滚动会商频次,2月以来组织汛期预测会商20余次,参加区域流域会商20余次,完成预测服务材料100余份,准确预测汛期季节进程。同时,强化气候业务链建设,推动气候预测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无缝衔接,形成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技术体系闭环,持续推动气候预测与灾害风险业务咬合发展。
做好决策服务,加强科普宣传。今年以来,气候中心及时报送重要气候信息、气候趋势滚动预测、专题材料,充分发挥决策服务支撑作用。同时,推送官方微信公众号文章27篇,接受主流媒体采访65期,积极开展科普解读和宣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强化公众对汛期气象服务的认知和理解。
气候中心将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压紧压实责任,紧盯汛期雨季进程和影响,盯紧重点区域和流域风险,加强气候滚动预测和风险预警,全力以赴做好汛期气候服务保障工作。(姚世博)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践行“观测即服务”理念 发挥新型观测增量效益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即将到来,针对流域洪涝、强对流和台风等重点灾害监测需求,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以下简称“探测中心”)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践行“观测即服务”理念,发挥新型观测在天气监测中的增量效益,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坚决打赢汛期气象服务这场硬仗。
2025年,探测中心党委持续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将整改和学习教育成果体现在汛期气象服务保障中。探测中心推进国省市县一体观测业务建设,以“数智装备”提升整体运行效能;深化质量控制,打造核心产品;推动观测与预报协同发展,提升观测产品用户可获得性;优化应急机动综合协同观测体系,促进精密监测业务效能持续提升。
强化重点产品应用。持续开展雷达算法评估和优化,降低4类强对流产品虚警率、提升定量估测降水准确率,研发基于雷达降水估测的流域面雨量产品。加强雷达、垂直产品应用推广,推进雷达、垂直等新型产品融入国省核心业务系统,多渠道针对全国应用部门开展新型多源观测在实况监测中的应用培训。与重点用户深化对接,在前期梳理的19个汛期强对流核心产品基础上,持续深化雷达三维产品与多源观测的联动应用和评估改进。强化国省互动及技术复盘,持续开展国省观测会商、技术复盘,指导省级观测部门为预报做好支撑。
6月14日,“海燕”Ⅰ型气象专用大型无人机对台风“蝴蝶”外围云系开展观测。图为无人机滑行进入跑道 陈泰星 摄影
同时,以协同观测为重点突破口,推进天气系统监测能力提升,深化京津冀区域大小雷达协同观测成果应用,联合三省开展跨省雷达协同观测试点,扩大协同范围,提升对复杂天气系统的捕捉精度。基于天地雷达一体化协同产品,扩大供给范围,消除山区、高原、边境外、海洋等的观测盲区。持续优化机动观测预案,与应用部门深入联合研究,提高观测频次与数据质量。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加快天元智能运维、天衡质控、天衍三维大气融合等人工智能模型测试进度。优化已研发的微尺度融合模型与高时空分辨率三维实况融合产品,加强推广应用,提升气象服务精细化程度。(杨荣康)
6月11日,在台风“蝴蝶”风雨影响到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气象局高空探测人员检修L波段雷达,确保气象探测业务正常。图/徐汉祥 文/邓碧娜
天津市气象局
筑牢海河流域和韧性城市天气防线
作为海河流域气象中心,天津市气象局聚焦海河流域安全度汛和天津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着力构建海河流域气象部门“四梁八柱”联防体系,建立海河流域跨省际小流域区域气象联防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流域-河系-跨省段-省内段”四级气象服务责任体系和重点任务,加强跨层级、跨区域气象联防。
直面海河流域汛期气象服务重点,市气象局强化科技支撑,依托国债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海澜-海河流域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应用场景,将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风险预警技术融入其中,并建立了涵盖300余个灾情数据的案例库,将智能气象预报和灾害风险预警产品融入海委防汛调度系统,以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助力科学部署防汛举措。
聚焦天津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市气象局着力坚持三个“突出”。
突出“融入”,凝聚跨部门联防合力。市气象局与应急管理、规划与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建立协同机制,加强应急指挥调度信息共享,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确保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直达农户,助力汛期高速公路分级分类管控,并为供电等能源行业建立“嵌入式”智慧气象服务平台,保障城市“生命线”运行。
突出“强基”,夯实气象业务内核动力。在汛期来临之前,市气象局已新建11部X波段天气雷达、28部遥感垂直观测设备及600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和微型智能气象站,实现全市观测站网密度达3.3公里,1公里高度雷达覆盖率达100%。发挥新型观测资料即时应用效益,攻关短临时效强对流预报方法,实现基于分类灾害性天气的十余种对流参数阈值自动开展智能报警,为提前部署防范应对工作抢出提前量。
突出“应战”,提升突发天气应对能力。市气象局进一步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体系,实现暴雨、高温等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的业务化应用;着力夯实递进式气象服务,严格执行高级别预警“叫应”,实现“闪信”外呼业务化运行。按照“一过程一策”做好灾害性天气科普解读,利用“首席说天气”“科普慢直播”等渠道,着力提高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张妍 孟雪)
吉林省气象局
科技护航守江河安澜
面对降水偏多、极端天气频发、松花江等流域洪水风险高的严峻形势,吉林省气象局以科技赋能精准预警,以联防联动筑牢防线,坚决扛起守护江河安澜的使命担当。
入汛以来,吉林省天气气候呈现出降水不均、极端多发,高温显著,以及流域风险叠加等特征。面对严峻形势,吉林省气象部门全力筑牢防线。
强化科技赋能,“吉天气象”云平台24小时降水预报时间分辨率达3小时,中小河流洪水预警提前40分钟以上,让预警跑出“加速度”。优化递进式服务模式,继续发挥防汛关键期30分钟信息报送机制的经验成效,入汛以来发布预警信息1458条,创新开展“预警+叫应”服务36轮,全网“绿色通道”覆盖400万高风险人群。印发《吉林省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叫应”业务指导意见》,规范气象预警叫应业务。完成8000余名气象灾害预警责任人信息更新备案,做好面向党政领导直通式报告,决策服务APP直通各级防汛指挥负责人。
全面落实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提前江河洪水预报预警时间、提高精准度的要求,积极推进“吉雨安澜”预报模型应用见效,加快鸭绿江流域境内外洪水示范预报模型建设,统筹谋划“松辽安澜”模型搭建,联合省水利厅研发洪水预报大模型,结合从水利部门获取雨量、河道水情、水库水情等1.5万个站点数据,实现雨量—径流—淹没范围分钟级模拟。600余个自动气象站、激光雷达组成空地一体监测网,实时捕捉龙卷风、短时强降雨等致灾信号。
牵头松辽流域气象联防工作,引进和组织开发建设模型5个,实现6大类20余种产品输出,流域业务系统实现与上级互通互访、流域各省(自治区)共用,建立四级子流域责任体系,24小时共享数据。做好流域跨区域协同,以气象预警为触发点,一键启动水库调度、群众转移、抢险救援,全链条响应,下好流域“一盘棋”。联合应急管理、水利部门共享160个应急摄像头数据,共建“五停”应急机制,多部门作战全面筑牢防汛安全防线,让气象融入应急体系,促进共同治理。(张欣彤 郭维 王晶晶)
浙江省气象局
联防联动突出服务“三重点”
自4月15日入汛以来,浙江旱涝交错,强对流天气多发,梅雨降水分布不均,高温范围大、强度强,台风“丹娜丝”登陆并持续影响。
面对防汛大考,浙江省气象部门突出汛期服务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人群,及时启动递进式气象服务,向省委、省政府和省防汛防台风抗旱指挥部滚动报送信息,加强与省应急管理、水利、海事、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电力等相关部门联防联动,以气象防灾减灾之实效检验全省气象部门作风建设成效。
7月7日,台风“丹娜丝”逼近,浙江省气象台预报员加强分析研判,及时更新预报信息,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图/文 陈懿妮
入汛以来,浙江气象部门抓好预报预警工作,43次发布暴雨、台风警报,全省发布预警信号4350次、“叫应”351次,与应急管理、水利等部门联合会商23次,与水利、自然资源部门发布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并首次联合省疾控局、海洋经济厅发布高温健康、海洋渔业风险提示。浙江省水文中心结合气象未来72小时降雨预报科学调度,1号洪峰平稳过境。梅雨期,浙江气象部门提前4天预报入梅,提前3天预报出梅,与水利部门加密会商频次,发布钱塘江中上游流域面雨量和致洪风险预报。
围绕省委部署,省气象局与海洋经济厅联合推进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与宁波舟山港深化“港航气象数据+模型”研发应用;做优做实“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气象服务;发挥“气象数据要素*”效应,保障经济大省挑大梁。
围绕观测预报能力提升,浙江启动东海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提高海洋气象保障能力;与发改委共建气象监测网“五统一”机制,垂直观测产品实现组网应用,并在台风影响期间开展多模式雷达观测试验;与复旦大学张人禾院士团队、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沈学顺院士团队等合作,深挖数值预报AI技术应用潜力;研发临灾预警产品,雷暴大风等客观预报准确率提升10%。
同时,浙江气象部门融入全省防汛联合指挥体系,与应急管理、海洋、交通运输、海事、疾控等部门共建递进式联动机制;推动气象职能纳入乡镇(街道)履职清单和网格事项清单;与省网信办加强气象网络治理;稳步推进浙皖闽赣四省边际地区区域协同立法。(简菊芳)
(责任编辑:刘淑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