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起新疆乌孜别里山口、东至黑龙江宾县,一道绿色屏障横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大地。自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启动以来,这道绿色屏障已在四十余年间见证了中国防沙治沙事业的巨变。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号召。近年来,国家气象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为荒漠化综合防治与“三北”工程建设注入气象智慧。
溯源沙尘——
把住关键窗口期,科学解答“从哪来”
“每年3月至5月,北方大地草木萌发,这一时期是防沙治沙的关键窗口期。”国家气象中心环境气象室副主任花丛介绍。针对今年春季的14次沙尘天气过程,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下简称“国家林草局”)开展沙尘暴应急处置联动,向国家林草局提供监测预警信息98条、沙尘气象服务专报23期。
基于FY4B的沙尘天气等级监测产品 国家气象中心 供图
这样的应急处置联动机制自2022年起建立。每年春季来临前,两部门联合会商预测当年沙尘天气发生趋势。当沙尘天气发生时,气象部门向林草部门提供监测预警信息,为其后续新栽树苗管理等提供决策依据,并进行灾情实时监测统计;林草部门反馈相关地面监测数据、植被覆盖情况等。
“沙尘天气是大气环流和下垫面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产生不能简单归咎于防护林‘没防住’。”花丛指着屏幕上的卫星云图介绍,近年来国家气象中心自主研发的沙尘溯源技术,为科学解答“沙尘从哪来”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项技术基于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模式,融合沙尘数值预报模式,结合风云气象卫星遥感数据,构建起覆盖东亚18个主要沙源地的动态数据库,聚焦华北等关键区域,基于源示踪技术对沙尘来源进行定量模拟评估。2022年,国家气象中心与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院合作,将沙尘溯源技术模拟结论与林草部门的沙样分析结论进行印证,发现基本一致。如今,该技术已在中央气象台业务化运行,为“三北”工程建设与防沙治沙提供科学支撑。
沙海调研——
集第一手资料,绘更清晰蓝图
“在防护林之下,长了这么多的肉苁蓉!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植物。”花丛给记者展示她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调研时拍摄的照片。
2024年6月15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草方格沙障整齐排布“困住”流沙,红柳、梭梭等植被长势茂盛。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2024年10月,气象部门携手林草部门深入南疆盆地,针对持续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了解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进展及其需求,开展实地调研。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映入眼帘的是多种治沙手段协同发力的生动场景。工程治沙筑起坚固防线,生物治沙让绿色在沙海蔓延,光伏治沙则将清洁能源与生态治理巧妙融合。
在防护林下,经济作物肉苁蓉茁壮生长,这种“沙地宝藏”不仅适应恶劣环境,还为当地百姓带来可观收入。在于田县治沙示范区,沙漠玫瑰绽放出别样生机,为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增添了一抹亮色。
水资源是治沙工程顺利开展的关键因子,高效、可持续地利用水资源,成为治沙关键。花丛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地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开发空中云水资源,为生态保护修复区域提供了必要的水源保障。
“此次调研,为进一步明确荒漠化综合防治与‘三北’工程建设中气象工作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花丛说。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团队发现在荒漠化监测和数据共享体系建设、气候变化对荒漠生态脆弱区的影响机理研究、荒漠化防治生态气候效益评估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工人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采收肉苁蓉。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2024年12月,中国气象局会同国家林草局出台《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气象保障协同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双方协同工作体系建设,完善部门合作机制,强化设施共建、信息共享、技术攻关和会商联动。
携手共建——
亚洲方案应对全球挑战
今年9月,内蒙古将迎来一场特殊聚会。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气象专家,将在世界气象组织(WMO)第11届沙尘暴预警咨询评估系统(SDS-WAS)亚洲区域指导委员会会议上,探讨国际沙尘暴预报预警技术进展及区域合作等相关议题。我国是亚洲沙尘暴预报区域专业气象中心所在地,作为WMO框架下的区域专业中心已设立8年,正将中国经验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
亚洲沙尘暴预报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官网上,集成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欧洲、美国和芬兰等六家的数值预报模式,预报时效3天至7天不等,为亚洲地区沙尘预报提供技术支撑,影响力逐年扩大。未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沙尘预报新产品,将进一步扩展产品时效和种类。
技术辐射和影响力不仅仅是预报。“很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饱受沙尘暴困扰,我们及时向这些国家输出预报技术和预警产品,有助于提高其防灾减灾能力。”花丛表示。近年来,沙特阿拉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先后向亚洲沙尘暴预报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表达,希望得到中国气象部门的帮助和指导。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一些区域正在经历愈加频发的干旱和高温,生态脆弱性增强,荒漠化风险加剧。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沙尘暴灾害带来的健康和环境挑战。“中国愿将沙尘预报预警和荒漠化综合防治中的气象智慧,惠及更多的地区和人民。”花丛说。
(作者:闫泓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