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在希望的田野上丨湖北:良法良技筑牢粮食生产根基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5年04月21日07:31

谷雨至,农事忙。荆楚大地上,春耕春播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

4月14日,襄阳市南漳县肖堰镇的麦地里,翠绿的麦苗茁壮生长,农户赵明德看到气象农技专家到来,赶紧迎了上去。

近期,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油菜进入花期,专业飞防人员根据县气象局提供的预报确定作业时间、路径,并优化作业方案。图为3月30日,在谷城县赵湾乡渔坪村、盛康镇双堰村,专业飞防人员用无人机开展作业。孙志娟 摄影

“咱们的贴心参谋又来帮忙了!根据专家上次给出的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建议,现在小麦长得又壮又结实。按这样的长势,估计每亩能增产70公斤。”赵明德说。

襄阳市气象局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越冬作物大田调查,了解春耕备耕进展,并联合市农业农村局统一制作发布全市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产品,对种粮大户、涉农企业等开展直通式服务。

在仙桃市杨林尾镇晓阳村2800亩油菜基地,技术人员灌装药液、设定喷幅……一阵操作后,两台植保无人机盘旋升空,按照预定路线,针对油菜发病情况开展点对点飞防作业。

4月1日,湖北省荆州市气象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倒春寒”影响调查,并为种植户提供减灾指导。任思润 摄影

“无人机飞防成本低,效率高,施药精准,但对天气有一定要求。”杨林尾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赵建红介绍,刮风下雨或高温都会影响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效果,仙桃市气象局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为该项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防治给力源于精准气象信息支撑——湖北省气象部门基于无人机和卫星遥感开展农作物长势和农业湿渍害、病虫害、雨雪冰冻等灾害影响调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和风险预警精细化水平,打造“农业+水利+气象”大数据平台,实现气象、农情、墒情、虫情等信息实时监测与共享。

此外,省气象部门积极融入省政府惠农平台,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免费推广“天惠农”APP,用户可实时查看基于农场位置的天气预报;依托农业服务媒体平台开辟农业气象专栏,转载发布农业气象预报和灾害风险预警产品,拓展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渠道。

湖北全省各级气象部门积极围绕春耕备耕生产情况,走访涉农部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春耕春播服务产品需求,密切监测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预报预警服务。

随州市气象局加强部门对接,与市植保站建立“气象预警+植保响应”合作机制,联合开展田间调查和专题会商,将小麦赤霉病防治窗口期提前至4月上中旬,较传统防治时间提早约5天。

“多亏气象和农业农村部门联合预报精准锁定病虫害暴发时段,我们合作社已经开始落实基地内800亩小麦的统防统治工作。”曾都区保民合作社负责人向记者展示“天惠农”APP推送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和合作社准备的防治物资。

荆州是全国油菜生产第一大市。为助力端稳“油瓶子”,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将往年开展的水稻生产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扩展至油菜,用科学数据衡量气象服务农业生产“贡献度”。

针对今年油菜遭遇两轮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的现状,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将油菜分为采取防御措施和不采取防御措施两类,对比估算气象服务效益。

目前,油菜已进入绿熟期,就荚果数统计来看,对照组平均每株荚果数为258个,试验组平均每株荚果数为327个,气象服务效益明显。

(作者:高迅芝 王艳 邓超 王琳悦 车俊志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