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城乡居民增收、提高供给质量、增强消费意愿等方面部署全面提振消费的7大行动、30条举措,为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拉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提供思路。
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各级气象部门的职责使命,我们将继续聚焦解剖《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到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物流等行动路径和消费场景,探寻“气象+”如何让消费从“政策驱动”转向“内生增长”。
擦亮“气象+”品牌 护航物流通畅
依托无人机,只需数分钟,餐食、防晒伞等就能降落在游客面前;搭乘卡车,哪怕身在偏远村庄,各种商品也能直达当地;有了铁路国际联运列车,他国特色美食轻松跨越国境出现在自家餐桌上……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物流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协同化大步迈进,对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物流行业对恶劣天气高度敏感,尤其是‘即时配送’的外卖行业。雷雨、大风等天气不仅直接影响配送效率,更会危及骑手们的人身安全。”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服务产品研发室副主任杨静说,调研显示,生鲜易腐、活体动物、危险物品等运输品都有各自的“气象阈值”。大宗商品物流和长途货运对掌握沿途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的提前量和准确度有较高要求,基于末端环节的即时配送则需要快速滚动更新的高精度实况信息和格点短临预报产品。“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影响预报,让物流产业在气象信息指引下优化路径,可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安全性。”
3月30日,无人巡田机在河南省方城县赵河镇高标准农田执行作物长势监测、苗情判断、营养状况监测、病虫草害诊断等作业任务。 图/郭雨欣
当前,中国气象局依托较为完备的交通气象预警预报服务体系,持续强化公路、铁路、港口等领域气象服务,与国内主要餐饮服务平台联手,探索与即时配送相配套的服务模式;统筹布局低空经济气象科技攻关任务和创新体系建设,并在地方建立试点,提高低空物流等领域服务能力。
杨静建议,合作多方可着手建设多式联运的商贸物流气象服务平台,在机构设置、产业扶植、人才培养、科技支撑等方面配套布局,最终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气象+物流”专业气象服务机构。去年,中国气象局、河北省气象局和廊坊市气象局三级气象部门联合打造的多式联运物流气象服务平台首次亮相2024年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
目前,许多商贸物流气象服务品牌已见雏形。
在义乌,浙江省、市、县气象局技术开发团队联合开发“义新欧”商贸物流气象服务系统,推动成立全国首个“一带一路”商贸气象台。在2024年3月25日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中,气象部门提前36分钟发布冰雹红色预警信号,联动陆港集团紧急叫停铁路口岸吊装作业,安全转移5名高空作业人员及100余箱货物。
在连云港,为保障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运行高效顺畅,市气象局打造中哈物流合作基地气象服务支撑平台,联合多方力量建设江苏海洋气象研究工作站。
连云港市海洋气象台副台长、高级工程师史达伟表示,品牌建设需要凝聚国省市县气象部门合力,并联合地方相关部门、高校院所、企业力量,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为区域多式联运网络高质量发展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叶奕宏 吴其侃 张晓晨 程娅蓓)
人工智能+气象 丰富消费新体验
从根据气温变化提供服装购买建议,到为旅游出行消费决策提供适宜度气象等级,“人工智能+气象”正在创造消费新热点。
在今年世界气象日活动现场,气象智能服务机器人“滨滨”和“妮妮”,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它们由国家气象中心、黑龙江省气象局、黑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和富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气象+大语言模型+5G+机器人技术”共同研发。
“‘滨滨’和‘妮妮’能够准确理解天气预报查询、气象预警信息、气象科普知识,以及气象服务逻辑判断等问题并迅速响应,并且借助多方位雷达和传感器,以及智能地图扫描和定位技术,为用户导航讲解,可实现智能避障,适用于多种场合。”国家气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高级工程师齐丹介绍。
气象智能服务机器人 图/齐丹
“气象就像消费这道主菜中的‘盐’,不撒吃起来没有味道,撒盐后味道更好。”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盛杰表示,不仅要让气象这盘“盐”发挥“避害”作用,更要配合各行各业做出“趋利”的味道,打通技术方、服务方和消费者上下游关键环节,强化“具体场景+智能提示”应用,对打破人工智能气象服务应用技术促进消费的壁垒较为重要。
他提出,气象部门需加强与文旅、交通、健康等消费相关行业间的数据共享,将服务需求与预报数据深度融合,训练出更好用的大模型以实现快速响应,开展精细化服务;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既能向公众回答气象预报“提供什么样的东西”,也能解读“能用到什么程度”,围绕公众的衣食住行消费给出全方位暖心提示。
“气象人工智能+消费”发展前景广阔。在气象观测方面,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正在开展气象传感器端的智能感知与判识、多源多模态智能融合探测数字孪生等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气象探测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郭建侠表示,要坚持“观测即服务”理念,推动人工智能在全链条探测业务中的深度应用,赋能低空经济、金融、能源、交通运输、文旅等场景和行业效益提升。在气象预报方面,盛杰认为要把人工智能气象技术打牢、打好,提升精准预报能力,真正做到让消费者、相关行业参考和使用预报产品时“心里有底”。(蒋芷晴 刘倩 闫泓)
预报先行 守护“飞”常安全
3月28日10时37分,在江苏省无锡市蠡湖之光公园里的停机坪上,一架赏樱直升机(空客H125直升机)腾空而起。
自3月18日起的一个月内,游客可搭乘空中赏樱直升机专线,从“空中视角”感受太湖的碧波浩渺,欣赏樱花的如云似雪。为保障“低空+文旅”产业融合更安全,无锡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在起飞现场利用近距型测风激光雷达、便携自动气象站开展监测并表示:“地面风速10米/秒是载客舒适性的临界点,今天起飞、降落时的气象条件非常适宜。”
3月28日10时37分,江苏省无锡市蠡湖之光公园内的停机坪上,赏樱直升机腾空而起。图/吴莹
一路向北至内蒙古,气象赋能低空消费的场景同样在生动上演。在库伦旗银沙湾旅游景区,气象部门利用风廓线雷达,实时监测景区上空风力和风向变化,提供全面的风场信息;建立低空经济气象服务平台,气象信息与运营主体实现实时共享。数据显示,在旅游旺季,景区根据气象服务平台信息优化项目安排,每日接待游客量可增长30%。
除了季节限定的新兴文旅产业以外,气象服务场景还在机场建设、农业植保、物流配送等领域不断拓展。
3月12日,山西省太原市气象局、清徐县气象局与县通航产业发展中心、山西通用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市无线电一厂有限公司建立合作机制。气象部门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定制化专业气象服务,为机场建设的气象观测站、激光云高仪等提供数据及技术支持,开展尧城—太谷航线600米以下低空飞行气象条件预报预警模式研究等。
在河南省方城县赵河镇高标准农田,河南首架无人巡田机开启“云端巡田”。县气象局结合需求,在起降点和重点作业区域布设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风场、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并在无人巡田机作业过程中,逐小时发布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信息产品。
在陕西榆林,全长约580公里的榆林至西安城际低空物流航线成功首航。市气象局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圆满完成试飞气象服务保障,填补国内大型无人机长距离飞行气象服务空白,为低空经济气象服务工作和探索性研究奠定基础。(李悦 吴莹 金钟 苏航月 郭雨欣 王溢梅 陆鑫海 申永丽 王旭)
以旧能“焕”新热 消费更低碳
借着政策优惠换掉原来的旧物件,用上绿色智能的新家电,换购合格安全的电动自行车……今年以来,一系列支持以旧换新的政策持续发力,给人们带来实惠的同时,也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促进消费转型升级。
这场“绿色消费革命”的背后,是双碳目标引领下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崛起,而气象服务正成为支撑这一转型的关键力量。
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对气象条件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新能源精细化选址,少不了气候资源普查“找资源”;千变万化的风光资源有多少能转化成电,要靠天气预报做支撑;降低极端天气条件对电力设施的影响,也得紧盯灾害预警……
2024年11月,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洪湖直埠光伏电站安装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系统。 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供图
对此,气象部门强化新能源产业气象服务:湖北持续10余年研发功率预测技术;内蒙古开展分时段预报,使预报结果更加精准;江苏打造全国首个海上风电智能气象服务系统……气象服务正贯穿新能源开发全链条,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普及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发展方向之一,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气象服务需求。
当前,由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单位联合牵头建设的“气象数据助力新能源产业提质增效”等20个数据应用场景,已覆盖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有效支撑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智能驾驶需要考虑更多天气因素,气象服务可探索的领域也将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如利用气象预测数据,为新能源汽车的充放电策略、电池健康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等。”气象服务不仅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还形成“气象优化-体验升级-消费增长“的良性循环,持续为消费转型升级贡献气象力量 。
记者走访各地发现,受气候差异影响,南北方地区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期待存在不同:在南方地区,气象部门与导航平台合作,将实时天气数据融入路径规划算法,利用暴雨等强降水天气预警,避开低洼充电站的路线,避免因暴雨导致充电设施故障而无法补能。在北方地区,气象部门针对冬季寒潮提供专项服务,在寒潮来临前,提前向车主推送续航衰减预报,提升用户冬季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林禹彤)
玩转气象文化 释放消费活力
做文创、逛文创、买文创正以其独特魅力和蓬勃生机,成为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强大动能。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气象文创产品,涌动着气象文化的新活力——
2024年12月23日至24日,“桂风雅集”气象文创市集在广西气象大厦举行。带有气象元素的精美挂件、印有二十四节气的冰箱贴……60多种近2000件气象文创产品吸引人们驻足欣赏。
气象文创市集,既熟悉又新鲜,既亲切又时尚。身处焕新的气象文化氛围中,不少干部职工开启“买买买”模式。“可看又可买,很有意思!”年轻干部职工这样评价。
广西“桂风雅集”气象文创市集展位 图/刘英轶
各地气象部门正结合区域特色,打造富有本土文化特点的文创IP形象——
福建气象部门IP形象“厚植天天”以其系列“福气”文化产品屡屡“出圈”:创作出短视频《一杯“福”的气象故事》、微电影《福气》等一批阐释“福气”文化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的作品;创优“海丝气象八闽行”等气象科普活动,开展“福气的味道”等系列科普展;“福天天”与10个地区气象IP组成“福气家族”,应用于气象科普宣传、大型活动等场景,扩大品牌效应。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气象局以橙色(春见橙)、绿色(雀舌绿)、白色(卷云白)为主色调,融合柑橘、朝阳湖、白云等元素,设计品牌标志及吉祥物“气象橘”,开发吉祥物公仔、帆布袋、防汛科普漫画、微信表情包等系列衍生品,表情包下载量超1500人次,传播近两万次,形成线上线下立体传播效应。
安徽合肥气象部门自主原创“肥小象”IP形象,定制周边衍生产品,结合天气实况、科普知识等,推出“肥小象”栏目。
上海松江区气象部门原创IP“云小间”以“智慧云”为原型,融合气象数据可视化技术,化身“预警小卫士”,在气象科普的活动中扮演重要传播角色。(刘倩 曾涛 李冬梅 胡姝旸 罗衣 龙文静)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