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城乡居民增收、提高供给质量、增强消费意愿等方面部署全面提振消费的7大行动、30条举措,为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拉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提供思路。
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各级气象部门的职责使命,中国气象报聚焦解剖《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到的行动路径和消费场景,展现气象服务提振消费的发力点和新可能,探寻“气象+”如何让消费从“政策驱动”转向“内生增长”。
农民增产增收 消费底气更足
拉动消费的前提是消费者口袋里有钱。我国农业人口消费潜力巨大,提高农业人口收入是促进消费的基础。
当下,以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林下经济逐渐成为不少山区、林区重要的绿色富民产业。在河北保定,围绕推动新造林与原有森林资源融合发展,气象、林草两部门积极分析不同种类的林木生长气象适宜条件,推动当地采取多种治理模式,持续建设千亩、万亩以上规模化林场示范区。2024年以来,全市共完成1.3万亩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种植,经济林新建和提质增效面积4万亩,林下经济新增2.5万亩,有效助力林下产业发展。
“根据精准气象信息,我们及时进行菌菇春季管理,现在每个菌棒年产可达1.25公斤。”保定阜平县香菇种植户张丽娟说。阜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0.8%,当地利用林下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聚焦于此,阜平县气象局每日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为种植户提供实时气象数据,助力食用菌增产增收。
江西广昌林下经济作物食用菌 图/陈睿图
随着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步伐加快,各地气象部门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助力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初春时节,在河南省正阳县熊寨镇王大塘村的示范基地,5G气象自动观测站与智能灌溉系统联动,试验田里的花生苗已实现“渴了自动喝水、热了主动降温”。
“以前花生遇低温容易烂种,现在提前了解地温就知道该不该种了。”王大塘村种植户老李指着田边的气象监测设备说。这个气象科技小院里藏着农田的“智慧大脑”:卫星遥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无人机穿梭田间捕捉作物长势,物联网设备将气温、湿度、光照等数据汇集成为一张综合的花生生长“晴雨表”。
气象科技小院助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提振了双向消费。2024年,正阳花生种植户按照小院专家指导,收益较之前提高了10%。村民收入提高了,不少人趁着好政策换了新家电,买了新能源车。农民也认识到科技的力量,纷纷在种田科技装备上加大投入,智能水肥一体机成了花生种植企业的标配。今年,该科技小院还将联合文旅部门,推出气象研学游,为乡村文旅带来消费新流量。(王畅 马超 贾辰 马洵 安海涛)
文旅“菜单”更丰 消费热度更高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文旅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多平台数据显示,假日期间,短途游、赏花游成“顶流”。在江西婺源,油菜花与山茶花、杜鹃花等花卉罕见交织。当地气象专家分析,3月以来婺源气温较常年偏低且波动频繁,延缓了油菜花凋谢速度,使其“保质期”从常规3月底延长至4月中旬,而山茶花因前期积温充足,恰在清明前后迎来盛放高峰,两花“时空交汇”的奇观由此诞生。为此,婺源气象部门推出“花期气象指数预报”,精准推送开花率、晨雾概率、降水时段等信息,帮助游客合理安排出行。
湖北宜昌油菜花田 图/高姝丽
伴随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场景不断拓展,高质量气象服务正在成为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推手。
3月21日,在上海市旅游发展大会上,上海市气象局联合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的服务智能体“沪小游×气小象”正式亮相,现场演示了旅游气象模块以及观星、观日出时机等实时互动问答,为游客提供更具体验感的智慧服务。
在重庆,气象部门推出“烟雨巴渝指数预报”,帮助游客判断9个知名景点未来三日的雨雾情况,优化出游安排。借助“冷资源”,寒地试车产业成为东北地区冰雪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中国汽车寒地测试之都”黑河,全市共培育试验企业12家,建设试验基地45个,黑河已成为全国测试条件最优、路谱最全、服务保障最有力的汽车寒区试验中心。当地气象部门不断升级寒地试车特色气象服务,除将极端天气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发送至试车办,提醒试车企业做好安全防护外,还在“黑龙江气象”APP上开通服务端口,用户打开应用程序就可以随时查看试车气象服务专报,大幅提升试车效率,气象部门还编撰了全市寒区试车气候适宜度评价蓝皮书,为企业制定测试计划提供重要参考。
体育赛事对气象条件的依赖更为直接。在浙江杭州,智慧气象加速融入体育赛事管理,余杭区气象局将移动气象自动观测站的实时监测数据接入马拉松赛事指挥中心,通过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多源数据,赛事保障团队可以针对恶劣天气提前制订应对方案,为选手提供更加科学的赛事保障。赛事主办方表示,这不仅提升了赛事安全性,也增强了赛事品牌影响力。
除了服务游客出行规划,天气气候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能塑造新的旅游品牌。安徽黄山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孕育了云海、日出、彩虹、佛光等丰富的天气气候景观,已探索出具有黄山特色的气象景观游览模式。(王婉 刘蕊 彭维明 张晓卿)
“银发”康养安心 消费体验更好
3月26日9时23分,从上海南站出发的“乐游长三角”银发旅游列车C3003次,一路驶向江苏溧阳,搭载近百名游客开启三天两晚的天目湖康养之旅。
“在城市里待久了,就想去看看乡野风光,喝喝白茶,来一场康养之旅!”63岁的林先生对这趟旅程充满期待。
茶饮一直颇受银发群体欢迎,溧阳白茶采摘季的到来, 也为热衷喝茶的老友们带来了更多期待。为让茶香更馥郁,溧阳气象部门下了不少功夫。3月25日,市气象局工作人员来到溧阳市茶叶研究所,实地调研茶叶生长状况,以及高影响天气对茶叶生长的影响。长期以来,围绕茶叶生产各环节,当地气象部门积极对接茶叶种植气象服务需求,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打造溧阳特色白茶品牌。
不仅茶香怡人,溧阳优质的康养环境也吸引着更多老年人。
来自东北的“银发”旅行团在琼开展五指山雨林之旅活动 五指山市气象局供图
“在增强游客康养体验的过程中,气象部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天目湖景区负责人为气象服务点赞。在溧阳热门康养景区、乡村旅居地、养老社区等地,气象部门布设了负氧离子监测站,实时监测负氧离子浓度、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以天目湖为例,当地年平均负氧离子含量达3299个/立方厘米,部分时段浓度更高。在对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后,气象部门还通过电子显示屏、手机APP等渠道向老年群体发布展示,帮助他们选择心仪的康养目的地,南山竹海周边的康养民宿因此备受青睐。
几千公里外的海南岛,良好的康养资源遍布全域。为提升游客康养和御寒,省政府推动实施康养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年至今,全省先后建设完成6个紫外线、22个负氧离子、467个多要素气象站等气候康养相关监测站,重点涵盖三亚、五指山、保亭等气候康养资源较为丰富的中南部山区及滨海度假区,为开展气候康养服务提供关键支撑。省气象部门还联合省卫健委、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共同开展气候康养相关技术科学研究,立项多个省部级项目、地方标准等,通过研究让“数据说话”,赋能康养权威属性。
地处全球黄金旅游带的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当地气象部门持续助力将优质自然资源转化成拉动经济发展的绿色产业。“ 这里不冷不热,有利于缓解关节疼痛和哮喘症状。”来自浙江的游客朱先生说。(黄彬 史馨雨 袁迎蕾 张亚杰 马丽君)
邮轮旅途更畅 消费保障更全
近年来,我国邮轮旅游持续升温。山东青岛邮轮母港预计今年接待邮轮40个航次以上,较去年同期翻番。从何时出发到向何方海域前行,气象条件是确定邮轮航线的重要依据。
3月1日,搭载500名外籍游客的“欧罗巴2”号,在青岛邮轮母港缓缓靠泊,正式拉开青岛2025年邮轮旅游季的序幕。看似寻常的进港作业背后,是青岛气象部门与今年全市首场大范围海上平流雾的紧张“赛跑”。
2月27日下午,市气象局捕捉到海雾踪迹,预测“自27日夜间起,青岛近海将持续受能见度低于200米、局部低于100米的海雾影响”。面对原计划2月28日凌晨抵达的“欧罗巴2”号,预报员基于港航能见度客观算法和多年海雾预报经验,精准研判“3月1日能见度短暂好转的‘窗口期’”,保障邮轮安全进港;下午计划离港时段,海雾再度弥漫,气象部门精准研判“夜间能见度趋好”,邮轮于22时顺利启程。
南海邮轮“南海之梦号” 海南省气象局供图
精细化的邮轮气象服务,离不开科技支撑与机制创新。上海市宝山区气象局与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发展公司密切合作,建立深水航道观测网、邮轮气象服务系统,健全邮轮高影响天气应急联动机制,形成“港口—引航—导航”全链条气象服务模式。
在今年1月上海寒潮天气过程中,宝山区气象局提供分时段的风力情况及趋势预报,与多部门高效协同联动,保障“爱达·魔都”号等邮轮共计4个航次准点靠离泊,港口累计接待出入境旅客约2.44万人次。
北纬16°的南海深处,西沙邮轮旅行备受游客关注。海南气象部门为包括西沙邮轮在内的4条航线提供未来10天,时空分辨率达1小时、1公里的预报产品,并为覆盖南沙、西沙和琼州海峡的30条普惠航线,提供细分至多个航段的动态预报。
渤海湾畔的天津,滨海新区气象局在邮轮母港周边加密布设区域气象站及微型智能气象站,开发天津港智慧气象平台,打造“智能化、高精度、融入式”港口专业气象服务,逐小时滚动更新的气象监测信息、小网格精细化预报及高影响天气风险预警信息,为邮轮进出港及靠泊提供有力保障。(闫辰宇 邵志男 洪芳玲 陈立波 袁迎蕾 杨莹)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