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江苏秋粮正处于灌浆结实、产量形成和品质提升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粮食生产,帮助农民应对不利天气带来的影响,在收获后保障粮食晾晒运输?江苏气象部门提前部署、精准施策、系统服务,全力保障秋粮丰产丰收。
趋利避害 科技赋能助增收
秋粮占江苏省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六成以上,是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10月8日,江苏省气象局结合实际,发布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全省秋收秋种专项气象服务全面启动。
气象业务人员开展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周航 摄影
面对不利天气,江苏气象部门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农业生产,密切跟踪天气形势,加强影响分析,结合农业农村部门的服务需求制作发布秋收气象服务专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
10月13日,江苏大部出现降水,局部有大雨。江苏气象部门紧盯天气形势变化,提醒关注土壤墒情,及时散湿降墒,合理调配收割机械,确保秋收工作顺利进行。
“今年水稻收成可观,亩产量达1300斤至1400斤,多亏了气象部门的倾心服务。”徐州市张集镇水稻种植承包户王保强说。
为提升粮食作物服务精细化水平,徐州市气象局根据不同地域气候特点,编制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图、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以及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深化与农业农村部门合作,充分了解水稻生长情况和农民需求,开展水稻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系列化农业气象分析评价;围绕农业生产抗旱、保障粮丰农稳等目标,将现代化建设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
聚焦水稻生产,徐州市气象局正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在徐州新沂市瓦窑镇高标准农田气象观测站,种植大户李洁能够通过智慧气象监测预警小程序,实时查看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及生产管理措施建议。
“通过这个小程序,在暴雨来临前,我们把田间的一些沟渠都检查一遍,避免出现田间积水现象。”李洁说。
依托高标准农田先进的基础设施,新沂市共建设7个标准化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构建包含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自动土壤水分站、农田小气候站、作物实景观测系统的农业气象自动化监测网络。
精细服务 颗粒归仓底气足
保障粮食安全,不但要稳产增产,更要颗粒归仓。
“气象信息太重要了!”盱眙县三河农场负责人刘春利说。根据天气预报,10月13日淮安市出现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到大暴雨,严重影响三河农场秋收进度。当日,淮安市气象业务人员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并建议农场负责人合理调配农机装备,并对已成熟田块根据天气条件及时收获。
在大规模机收期间,宿迁市气象局向全市种植大户、农机手、农民合作社等服务对象,提供未来10天天气预报以及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信息。同时,宿迁各地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针对可能出现的因极端天气导致常规农业机械进地困难等情况,制定完善机械化防灾减灾应急作业预案。如今,气象服务延伸至主要农作物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持续为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供依据。
气象业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陈燕 摄影
收获后,粮食要及时晾晒运输,紧盯天气形势,采取适宜之策,是守好“粮袋子”的关键。为保障秋粮及时运输、秋种农资不误农时,江苏气象部门持续深化与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的合作,探索开展针对秋粮储运环节的精细化服务。
根据气象信息,淮安港航部门加强船舶过闸安全管理,抢抓有利天气窗口期,增加航道巡查频次,进一步确保航道安全畅通,全力保障农用物资船舶快速高效过闸。自9月22日秋收以来,淮安直属三船闸共放行装运秋粮船舶367艘,运送粮食24.22万吨,农药化肥16.41万吨。
截至10月24日,江苏省秋粮收获1606万亩,进度约4成。其中水稻收获573万亩、进度约17%,玉米和大豆收获接近尾声。
(作者:赵文 张靖 宋柳贤 樊晓华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