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跟着总书记看气象丨甘肃水清景美果香背后的“气象+”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9月24日07:57

时隔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再赴甘肃考察调研。在兰州市黄河中山桥段岸边、伏羲庙、南山花牛苹果基地、麦积山石窟了解当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特色现代山地果业等情况。

这些工作背后,都有气象的助力。

“气象+”黄河生态保护

在黄河兰州中山桥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久久为功,一年一年推、一年一年抓落实。大保护是大发展的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如何高效发挥部门优势,运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成果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面对这个命题,甘肃省气象局从加强生态气候承载力评估与预警服务入手,针对黄河流域上游草地、森林、水体等典型生态系统,进行重要生态系统的气象监测评估。

2023年,甘肃省气象局因地制宜开展卫星产品在生态环境评估、森林草原火灾监测中的应用,重点分析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祁连山区生态屏障、陇中陇东黄土高原等生态功能区的气候和生态特征、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对区域生态的影响等。

同时,利用2000年至2022年的卫星遥感及气象观测站点数据,开展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及黄土高原甘肃区域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服务工作;利用卫星数据,制作发布《甘肃省生态气象监测信息》,对流域积雪面积变化、植被长势、干旱等进行评估。

甘肃省气象局还通过建立城市规划、重点工程、清洁能源等多行业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体系,开展针对重大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等系列举措,赋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兰州黄河岸边气象观测仪器 王骥 摄

“气象+”农业特色产业

在红彤彤的花牛苹果及其全产业链背后,也有气象智慧。

每年到苹果疏花期,天水市廿里铺村民范秀珍就会忙碌起来,因为她知道,下雨前疏花对于坐果至关重要。

为了更快速、直观、准确地让果农获取气象信息,天水市气象局先后在不同果业基地建设了23个农业气象站和3个气象信息显示屏。

“花牛苹果是天水果业的拳头产品,我们基地今年预计实现果品总产量24万吨,比去年提高20%,亩均收入超过2万元。”南山花牛苹果基地协会负责人武正全说。

甘肃气象部门持续完善天水林果气象大数据平台和天水特色果业防灾减灾平台,整合气象数据、产业信息、关键技术成果和服务信息等,实现碎片数据集约化、业务成果可视化、服务工作智能化。

不仅如此,甘肃气象部门还面向公众研发了“天水老果农”微信小程序,为果农开展防灾减灾和果园管理提供易用、实用的气象服务。

陶之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果农陶君锋说:“何时剪枝、施肥、浇水、采摘,何时开展病虫害防治,都离不开气象预报。遇上霜冻、冰雹,我们都能及时收到预警信息,提前采取防御措施。”

为更好服务果农,甘肃省气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成立果业气象服务中心,与高校、果业部门开展灾害规律、气象指标、指数保险及防灾减灾适用技术等研究,成立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估创新团队,将研究成果进行本地化应用,不断优化分区域、分果品、分时段、分灾种的果业气象防灾减灾指标体系。

天水市气象局农气技术人员开展果品生长状况观测 天水市气象局供图

“气象+”文化遗产保护

2023年夏天,兰州文旅的“火热”猝不及防;今年,天水麻辣烫又火热出圈。

甘肃本就有着丰厚的旅游资源。对此,省气象部门针对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保护,立足行业特色持续提升文物防御气象灾害能力。

省气象部门与省文物部门对接,规范信息共享、联合会商、预警发布等业务流程与标准,开展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并将旅游主管部门相关责任人纳为预警信息发布对象,实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

针对温度上升导致文物表层出现明显的龟裂、粉化脱落以及“寿命”缩短等情况,省气象部门发布20余种气象服务产品,提供3小时至72小时精细化天气预报及对策建议,为景区开放等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甘肃气象部门以开展文物保护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做好文物保护气象数据分析研判为抓手,将气象数据接入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精准显示敦煌研究院所辖6处石窟寺的天气实况和预报预警信息,实现监测预警模块信息化整合。在麦积山大景区及附近林区增建空气负氧离子监测设备和气象观测站,掌握“高颜值”气候景观完整且时序较长的气象要素大数据,进一步助力景区科学应对极端强降水。

(作者:于仕琪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