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1月20日,这是今年91岁的费永丰和89岁的张菊芳夫妻俩一直记得的日期。这一天,他们从克拉玛依气象站调往阿拉山口气象站,开启了“一边守边防、一边搞观测”的风云岁月。在十几年间,他们战大雪、斗狂风,克服了生活条件艰苦、亲人离别等种种困难,用手中的观测本,记录下祖国边疆的气象数据,用行动谱写了一曲边疆气象工作者之歌。
生活条件艰苦 思想不能滑坡
“那个时候,交通非常不方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到阿拉山口没有班车,阿拉山口气象站更是只有一辆马车用于通勤,没法来接我们。到了博乐市,我们只能在招待所里等,等了一个月,才有一辆便车捎我们上山。”张菊芳回忆道,当时儿子太小,离不开人,只能抱着一起上山,“我抱着只有五个月的儿子,七十多公里的路,走了一整天。”
到了阿拉山口,条件比张菊芳想象的还要艰苦,除了宿舍以外,就是4间土房,因为交通不便,粮食和生活用品运输困难,全站工作人员加后勤人员共17人,连吃饭都是个问题。“大人还能克服,孩子哪里受得了。”无奈,两人只能将儿子送回老家上海。
到任的第二天,时任阿拉山口气象站站长的费永丰就召开全站大会,强调“条件虽然艰苦,思想必须进步,业务更要一流”。
1978年,阿拉山口气象站开展观测工作 阿拉山口市气象局供图
生活有困难,就自己动手解决。阿拉山口饱受大风袭扰,地面基本都是沙石。费永丰号召大家改良土地,自己动手种菜,并运来土坯,筑起挡风墙,将站旁边的泉水挖深,用来灌溉。经过两三年的摸索耕耘,阿拉山口气象站的蔬菜基本实现自给。随后,气象站养起了牛、羊、鸡、猪,这下奶、肉的问题也都解决了。“后来,站里的伙食很好的哩。”张菊芳笑着说。
自然条件恶劣 业务必须一流
作为我国著名的“四大风口”之一,阿拉山口素有“黑风口”之名,年最多大风日数188天,瞬时极大风速达55米/秒,相当于16级大风。
“每天的地面观测就是一个字‘快’,行动必须迅速,还得抱紧观测记录簿,不然一不小心就吹走了。”张菊芳回忆,高空测风就更困难了,要把气球一步一步地挪出来,挪到观测场地,人还得护着球,背着大风倒着走,观测读数最长可达一个小时,一次观测下来,人早就冻僵了。
有一年,风雪太大,观测场的路,被风吹雪形成的近一人高的“雪墙”阻断,可观测不能停,数据不能断。费永丰一声令下“挖”,大家齐动手,硬是在“雪墙”上打开一条路,顺利完成观测。挖完之后,大家才后怕:“两边的雪塌了,可是要出事的。”张菊芳说。
1963年,阿拉山口气象站成立民兵排,开始一边测风雨、一边守边防。
那时,阿拉山口气象站门口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眼观天山风云”,下联是“严守祖国边防”,横批是“观测”两个大字。
一手观测记录簿,一手枪;一眼看风云,一眼看边防,在为祖国提供阿拉山口气象数据、填补这一重要关隘气象资料空白的同时,气象站也为祖国的边防事业贡献了一份重要力量。
“那时候,阿拉山口气象站的业务成绩,在新疆气象部门是名列前茅的。”张菊芳骄傲地说,而这一成绩,保持到了今天。
服务“一带一路” 推进高质量发展
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山口为国家铁路公路一类口岸;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2012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山口市……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阿拉山口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西部的桥头堡,国际合作、区域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火车调度现场 阿拉山口火车站供图
阿拉山口市气象局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2022年,与中铁集团阿拉山口站签订合作框架协议;2023年,博州气象局与阿拉山口市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气象服务,保障阿拉山口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借助2023年中欧班列商贸物流气象服务联合体成员大会的“东风”,阿拉山口市持续推进气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创新开展递进式服务,不断完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不断提升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能力,持续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慧化、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
看到今天阿拉山口市和气象事业的发展,费永丰、张菊芳笑了,他们说:“想想这段经历,艰苦,但却值得。我们祝福祖国气象事业蓬勃发展,祝福新疆气象事业不断向前,越来越好。”
(作者:玉素甫 冯晶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