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作为沟通世界各大洲间的纽带,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远洋气象导航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2017年,国家气象中心与交通运输部华洋海事中心合作开展气象导航业务。2022年,中国气象局统筹发展远洋气象导航业务。2023年7月,中国气象局气象导航中心成立,组建了一支“航海+气象”的跨学科气象导航服务团队(以下简称“导航团队”)。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持续为海上航运提供安全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坚实支撑,在远洋气象导航领域闯出一片新“蓝海”。
护安全——以科技“硬实力”筑牢海上防灾减灾防线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海上航运面临着台风、大雾、巨浪等带来的严峻考验。
一般来说,远洋气象导航业务主要是根据航区未来的天气、海况条件和船舶性能特征,为船舶优选一条能避开风浪区、提高运营效益和确保安全的最佳航线。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远洋气象导航业务体系,有效提升了海上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船舶航行筑起坚实安全防线。
导航团队与北京全球气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赴烟台市气象局、烟台市海事局、青岛市气象局等单位,调研了当地海洋与船舶气象导航服务相关情况。
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季节,远洋气象导航业务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今年7月,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船“国信1号”正在黄海执行航运任务。随着第3号台风“格美”生成且强度逐渐加强,若船舶仍按原计划航线行进,就可能遭遇台风带来的猛烈风雨。
导航团队了解到情况后,迅速为“国信1号”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在7月23日至30日,每日向该船舶发送未来三天的详细天气及海况预报,并提供绕航路线建议。在导航团队的指引下,船舶成功避开了“格美”风雨影响较强的区域,航程风浪高度始终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最终,“国信1号”安全且准时抵达目标港口。导航团队的服务获得企业来函感谢。
导航团队依托的,正是陆海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监测系统,精准海洋气象预报能力以及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能力。
国家气象中心和上海市气象局等多方协同联合完成远洋船舶观测设备安装工作。图为天津港的“山东人和轮”船载站
在全球气象观测方面,通过9颗在轨运行的风云气象卫星、250余部天气雷达、8万余个自动气象站、近海1400余个海洋观测站,以及与世界气象组织共享的8000余个海上观测平台,气象部门可实时监测全球天气形势和海况,对全球台风、海雾、北极航道海冰等进行高效监测。
在预报预测方面,中国气象局建立了无缝隙全球大气-海洋数值预报系统,研发了台风、海浪、海雾、污染物扩散、漂流物轨迹预测等多个专业预报模式,可提供台风、海上大风等气象导航相关预报产品,对未来0天至60天的天气进行预报。
在信息支撑方面,中国气象局建立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构建“天地一体”的气象数据实时交换系统,可实时收集并处理全球各类观测数据,为气象导航服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促发展——以服务“软实力”护航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全面发展远洋渔船、海上牧场、海上风电、疏浚工程等气象服务,不断丰富面向气象导航企业的服务,积极与外部门开展合作,共同推进远洋气象导航业务发展。其中,中国气象局与交通运输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组建北京全球气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与农业农村部联合推进远洋渔业气象导航合作;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研制远洋导航船端信息采集设备,借助中远海运集团的船舶开展船端气象导航软件试用反馈等。
据统计,从正式提供服务以来,导航团队共服务20000余航次,服务客户超100家。截至2024年8月22日,今年累计为航运企业节省航程33264海里,实现二氧化碳减排9035公吨,单航次最多节省租金38000美金。
不仅如此,自2017年起,为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导航团队还建设了新一代远洋气象导航系统。近年来,导航团队的服务“触角”延伸向全球,服务的航线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海域。(赵伟、刘涛、吴国生、徐嫩羽、吴彤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闫泓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