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到7月,是青海虫草集中采挖期。牧民们放下手中活计转变为“逐虫草而居”的采集者,只为获得一年里最重要的收入,就连小孩也会放“虫草假”跟着上山。
要问他们这段时间里,什么最可怕?不是几十天风餐露宿野外劳作的艰辛,而是雷电。据青海省气象局统计,2000年至2023年,青海南部地区虫草季共发生雷电灾害84起,仅2022年就发生了22起。
虫草采挖多在人迹罕至处,预防雷击单靠增建防雷设施不现实。怎样让大家了解风险、避免受伤害?科普,成为重要方式。于是,每到采挖季,青海气象工作者带上科普书、扛着音箱、挂上大喇叭甚至骑着马,想方设法把科普知识带进雪山草原。
最终实现雷电灾害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三下降”。轰鸣的雷电不再让人闻风丧胆,7月,挖虫草的牧民采到“真金白银”,更可以平安下山。
“软黄金”与致命危险
“挖虫草时,打雷后没能及时下山怎么办?”几乎每一年,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马海玲都要向采挖者发出这个问题。自此,一场“小型研讨会”启幕了。
“找个草棚凉亭躲一躲?”“很危险,应该远离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小建筑。”
“大家抱在一起?”“千万不要挤在一起,应该拉开一些距离。”
“可以趴在地上吗?”“不可以,你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了,跨步电压的概率就会增多。”
“那什么姿势比较好?”马海玲给出正确答案:“找低洼处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缩小暴露面积。”
看起来简单的知识,一遍遍讲授,虽不容易却有效果。今年5月,马海玲在治多县科学防御雷电知识培训会讲完防雷科普课后,“一位藏族老乡使劲抓住我的手,用藏语说讲得特别棒。”即使年复一年与牧民打交道,她依然会被老乡们的质朴感动。从事防雷工作近30年,马海玲几乎去过青海每一个县,也关注到近年来出现的剧烈的雷暴天气。她分析虫草采挖季雷击灾害多的原因有三:一是气候变暖背景下,下垫面温度抬升造成云底高度降低,雷云和地面高温相交织易起对流,导致雷雨天气增多;二是虫草采挖点多处于高山峻岭、峡谷沟壑处,云底高度较低,容易击穿空气;三是采挖人员比较集中。
2024年3月12日,马背上的“防雷减灾”宣讲队成员向牧区群众普及雷电灾害防御知识 图/祁绪龙
虫草有“软黄金”之称,每年春夏之交,青海省20多万人上山加入“淘金”大军。而挖虫草,艰辛且危险。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气象局业务科科长唐生昊还记得2018年参加一次雷击事故调查时的心痛。在威力巨大的雷电之下,个人渺小又脆弱。在山上,牧民即使收到雷电预警信息,有时也很难及时撤离,所以学会应对、懂得避险极为关键。怎样让更多人学会科学避雷?“科普是最直观的方式。”那次事故调查后他坚定地认为:“把防雷知识告诉大家,能挽回人的生命,比发文章、获奖更有意义。”
在青海气象部门,有此想法者众多。青海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也多次作出部署,要求以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雷电灾害及避险知识,增强群众避灾意识和能力,探索加强虫草采挖人员的防雷专项服务机制。
一项集多方全力的系统科普工作就此启动。
给老百姓讲科普,要有给老百姓的讲法
近几年,青海气象科普工作者和挖草人一起忙碌起来。工作如何开展的?
首先,要有一套人马。过去,气象部门开展防雷科普“单打独斗”多;现在,由省政府牵头,气象联合应急管理、教育、民族宗教、农牧等部门组成联合宣讲队伍。保守估计,有1388人次参与进来。
其次,科普讲给谁,怎么讲才有效果?
政府部门有科普需求。目前,青海省8市(州)41县政府均出台规范性文件,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两个叫应”(内部叫应和外部叫应)应急响应联动机制。玉树、果洛州政府成立州县乡三级防雷减灾工作专班,落实各相关单位“一把手”防雷安全责任制。那么,政府部门针对虫草季防雷科普怎么行动呢?青海省气象局与地方党校协作,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各级干部培训教学体系,并把防雷安全知识纳入乡村振兴宣传教育培训体系,面向州县级一线干部培训授课。
虫草采挖人是关键群体。防雷课被直接搬到了山上。所讲授的内容,既要简单,又要科学。“要实实在在,讲清楚每种预警信号,分别对应什么措施,还要结合牧民生活习惯,把措施想得更细致。”马海玲解释说,“比如,在户外身上不要带金属首饰、不用金属挖掘工具,避免成为导电体。要面对面、手把手教,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
2024年5月15日,“防雷减灾”宣讲队成员进牧户宣讲现场 图/张琪
再次,科普也要讲“掏心窝子话”,让人更理解和认同。
藏语科普逐渐成了宣讲队的主要语言之一。“科普要接地气,语言是沟通的最基础的。”唐生昊等很多汉族干部现在也能用当地语言讲起科普。
多语种的科普书经常被人们主动带走。2019年,马海玲四处筹措资金、收集相关资料,想为少数民族农牧民编制一部看得懂的雷电灾害防御知识手册。如今,这本以汉藏蒙三种语言撰写的《农村牧区雷电灾害防御手册(汉藏蒙文对照)》科普作品已免费发放1万余册。
最后,巧妙的科普方式总能产生意料之外的收获,于是创新的步子就大胆地迈了出去。
果洛藏族自治州组建了马背宣讲队,驰骋于高原、蹚过水沟、跃过草甸,深入村落,把科普送进了牧区。
玉树藏族自治州探索创新“小手拉大手——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每次给中小学生讲课,给他们布置一个任务,要把今天讲的知识交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隔壁叔叔阿姨。”让宣讲队欣慰的是,每次都能收到小朋友们的热烈响应。
乘着短视频新媒体的风,青海气象科普工作者制作藏汉双语科普视频《守护生命之光——虫草采挖季防雷科普视频》,汉语、康巴语、安多语三语的动画《雷电那些事儿》等,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让牧民可以随时随地观看。
马海玲亲眼见到,“授课现场”在发生变化。过去,在很多牧民的意识里,雷击事故常常与迷信联系在一起,即使专家讲得声嘶力竭,听众似乎也没什么兴趣。现在,每次讲完课,马海玲就被牧民团团围住。今年世界气象日,宣讲队伍正好赶上当地“乡村大舞台”演出,马海玲直接登台讲了一课,讲完,台下掌声不断。
不止于科普,还伴随机制、科技的创新
“现在的天气很复杂,来我们这里挖虫草和做虫草交易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很少听说有人被雷电袭击的事件。”今年,果洛藏族自治州虫草市场的孙老板有了一个新发现,“气象部门和有关单位做了很多雷电知识的宣传,而且都是藏汉双语版”。
但实际上,为了守护大家的安全,青海虫草采挖季雷电灾害防御科普不只是讲堂课、发本书,也不只在虫草采挖期开展。强大的合力来源于党委和政府统筹协调“一盘棋”、各基层组织冲锋在先“一面旗”、各级各部门协同作战“一股绳”、织密责任链条“一张网”、充分发动群众打通末端“一公里”。
迎接采挖季,各级政府部署在前,逐级分解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任务。考虑到青海省雷电灾害活动高发区,与群众采挖虫草的区域和时段重合,容易形成叠加效应,省气象部门连续两年提前研判青海南部地区雷电灾害致灾危险性,完成青南地区虫草采挖季雷电灾害分析决策咨询报告,为党委、政府部署雷电防御工作提供支撑。
在采挖季,责任压实到基层。气象部门加强强对流天气跟踪监测分析,提早发布预警信号。收到预警信号,州应急管理局负责第一时间发布到各市(县)政府,各市(县)政府第一时间发布到各乡镇;各乡镇第一时间发布到各村委会和虫草采挖卡点;在没有通信信号的虫草采挖点,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安排专人第一时间到虫草采挖点通知相关人员。各虫草采挖卡点及巡山工作人员收到预警信号后将及时疏散虫草采挖人员下山。
近年来,青海气象部门也在不断提升“硬实力”——优化雷电监测站网布局,建成雷电观测站33个、大气电场仪站6个,开展雷电灾害关键区域、敏感区域风险评估和区划,推动灾害应对关口前移;建立三维闪电时间—空间—频次卫星遥感数据集,建设灾害风险管理平台,实现地闪频次、雷击点密度及强度可视化展示,提升雷电监测评估预警服务数字化、信息化、集约化水平。
眼下,青海虫草季过去,各项防御工作依然没有结束。“总结提炼,把好的措施固化下来。”唐生昊说。
在下一个采挖季来临前,新研究、新想法已经在气象部门酝酿——“做成品牌”“再出本册子”“多做些短视频”……马海玲脑海里已有几个新点子,希望明年能及时带到山里。
(作者:赵晓妮 李倩 张琪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