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载风雨兼程,七十年砥砺奋进。
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以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为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作出了重要贡献。
70年来,一代代内蒙古气象工作者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坚持“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蒙古马精神,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和锐意前行的决心,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硕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在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部门,荣获全国抗洪先进集体、扑火优秀保障单位、支持配合载人航天工程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
艰苦奋斗——铸就气象业务坚实根基
70年内蒙古气象事业发展历程,充满艰辛和辉煌、创新和突破、付出和收获。
1952年,内蒙古军区气象科成立,气象工作者在交通和生活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在人迹罕至之地“开荒拓土”,建设气象台站。1954年,内蒙古军区气象科扩建为气象处,同年改制为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自治区气象台开始制作和发布全区短期天气预报。1956年8月1日,自治区气象台通过内蒙古广播电台正式发布自治区3天以内的短期天气预报,天气信息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从1958年开始,按照“盟市有台、旗县有站、乡(苏木)有哨、生产队有看天小组”的建设要求,全区迅速掀起建立气象观测点和气象服务点的热潮。气象工作者夜以继日地坚守在观云测天的岗位上,记录着内蒙古广袤大地的阴晴冷暖。
1962年,内蒙古配备第一部气象测风雷达。如今,自治区的天气雷达已达32部,地面气象观测站达2642个,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入选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地面基准站网,呼和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和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百年气象站,全国规模最大的北斗导航平漂探空观测网正式建成,全自治区建设12个高空气象观测站,乌兰察布静止气象卫星地面站已投入运行,初步建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网。
1980年,各旗县气象站陆续配备天气图传真机。如今,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内蒙古数据存储量达6.76PB,依托自治区综合业务实时监控与运维平台,主要观测资料到达预报员桌面时间少于1分钟。
1986年,内蒙古建成天气预报会商显示系统。如今,依靠人工智能和多源资料融合预报技术,内蒙古构建了高分辨率快速更新的智能网格滚动要素预报系统,实现强对流临近网格预报10分钟更新。
“目前,内蒙古城镇预报晴雨准确率达90%以上,网格预报准确率稳定在80%以上,空间分辨率1公里至2.5公里,时间分辨率1小时至3小时,更新频次3小时至6小时,强对流天气预报更新频次达1小时、1公里,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2%,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50分钟以上。”自治区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处长马小林介绍。
阿尔山新一代天气雷达
彰显担当——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内蒙古地处全国天气系统上游,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干旱、大风、寒潮、暴雨、暴雪、冰雹等气象灾害多发、频发。70年来,内蒙古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2017年8月,通辽发生特大暴雨,市委、市政府根据预报预警信息,提前转移安置群众1639人,无人员伤亡。
2021年7月,呼伦贝尔因强降雨发生水库溃坝险情 ,当地政府根据气象预警信息及时组织撤离群众3698人,实现“大灾零伤亡”。
2023年5月,内蒙古东部地区发生严重旱情,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联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助力兴安盟、赤峰两地解除旱情。
……
自治区气象局在成立之初,就担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1958年,自治区气象局组织近百人的工作组到重点农村牧区,开展防风霜、抗灾保畜气象服务。
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技术可以让农户足不出户实现智能化高效精准灌溉,已经陆续在内蒙古10个盟市59个旗县推广应用。图为节水灌溉气象服务系统墒情监测界面
“如今,内蒙古气象部门建成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系统,聚焦关键农牧事活动和季节,年均制作发布农牧业气象服务产品3000余期,农村牧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武荣盛说。2023年春天,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服务技术写入自治区一号文件。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内蒙古气象部门也从早期主要服务于农牧业拓展到为各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多专业、多层次、多形式的综合气象服务。
——针对能源保供,打造全国新能源气象服务示范试点,为自治区445家风电场和378家光伏电站稳定运行提供气象保障。
——聚焦交通保畅,建立铁路沿线的大风、雷暴、暴雨、暴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机制。制作发布“中欧班列”沿线城市气象保障服务产品。与多所高校联合开展多项极地环境试验,协助中国商飞建设高寒试验试飞基地。
——围绕生态保优,气象保障服务纳入自治区“三北”工程攻坚战和荒漠化综合防治规划。围绕黄河流域、“一湖两海”、察汗淖尔以及科尔沁沙地、京津风沙源、“三北”防护林等生态脆弱区、敏感区,组织开展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服务,联合阿拉善盟行署成立内蒙古荒漠生态气象中心。
——关注民生需求,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成立并实体化运行,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年均影响区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量19.2亿吨;年均防雹作业827余次,耕地保护面积5982平方公里。同时,与呼伦贝尔市政府联合成立内蒙古寒地冰雪气候研究中心。
此外,在北京冬奥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回收、“嫦娥五号”取样返回、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等多项重大活动中,也留下了内蒙古气象部门的服务印记。
赋能发展——奋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建局70周年之际,自治区气象局喜事连连。
2024年5月,中国气象局印发《关于气象赋能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以加快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抓手,赋能内蒙古在“五大任务”上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同月,中国气象局与自治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合力推动内蒙古建设气象强区。
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位谋划和推动之下,内蒙古气象事业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4月18日,自治区气象局与内蒙古民航机场集团签署管辖通用机场气象服务合同,推动民航气象服务合作走深、走实。截至目前,自治区气象局已与应急管理、水利等14个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强化联防联动;与北京大学等10所高校、中科院大气所等5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联合开展科技协同攻关。
5月1日,新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条例》《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正式施行。截至目前,自治区已颁布气象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单行条例16部。
5月13日,自治区政府召开内蒙古人工影响天气与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2024年第1次联席会议暨气象高质量发展电视电话会议,谋划推动内蒙古气象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自治区和下辖全部盟市、旗县政府均已出台贯彻《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政策性文件。
6月1日,内蒙古气象部门获2024年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4个,立项数和资助金额均创历年新高。近五年,全区气象部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授权专利204项,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91项,以航空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重点,首次设立“揭榜挂帅”项目,设立引导性创新基金项目35项。
新舟60高性能人工增雨飞机进驻内蒙古
7月1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内蒙古人工影响天气联合增雨作业“32101”机制(提前3天签署命令,提前2天装备集结,提前1天作业准备到位,0是实施作业,作业结束后1天内上报总结评估);7月6日,在大兴安岭金河火灾扑救现场,自治区副主席代钦签署联合增雨作业快速响应一号命令,金河火场及周边地区普降中到大雨,金河火场前线指挥部的最高指挥、应急管理部应急指挥专员周俊亮对气象部门提出表扬。
……
七秩弦歌谱华章,深耕不辍启新程。“我们将传承70年厚重底蕴,紧抓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黎明说。
(作者: 王祯晗 高菲 李晓亮 李红梅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