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丨多部门联合开展南海台风综合协同观测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7月24日08:09

“受台风‘派比安’影响,7月21日至22日广东中西部海面、琼州海峡风力达6级至8级、阵风9级至10级,风浪较大,滨海旅游和海上作业、交通运输等需及早避险,请密切关注台风最新信息。”7月20日8时30分,广东省气象局根据南海台风协同观测技术组的要求,对全省滨海区域靶向发布短信。

图为广东省气象局对滨海区域进行靶向短信实验性服务 广东省气象局供图

7月20日至22日,今年第4号台风“派比安”来袭。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的指导下,广东省气象局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香港天文台,以及福建、广西、海南等省(自治区)气象局,开展第二次南海台风综合协同观测试验。

跨部门联动 建立南海台风综合协同观测高效机制

“各技术组成员,请主动对接各省(自治区)观测、预报和服务等单位,开展综合观测、数据同化、预警预报、示范应用及评估工作。”7月18日,广东省气象台工作人员在南海台风协同观测工作群发起协同观测试验。

今年5月,中国气象局印发《强对流、台风等协同观测试点工作方案(2024—2025年)》,明确协同观测试点工作的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建立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工作机制,靶向精准施策,充分发挥风云气象卫星、北斗探空、大型无人机、浮标、海上天气雷达等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综合利用陆海空天各类观测手段,开展以预报为主导的南海台风综合协同观测试点业务,构建多源观测设备协同新示范。

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发的背景下,智能加密目标观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6月13日,南海台风综合协同观测业务试点工作在广东启动,迈出台风监测预警领域的重要一步,有力推动综合观测系统建设效益的发挥,同时也提升了精密监测对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的支撑能力。

主导业务试验 开展南海台风全生命周期协同观测

广东气象部门基于自主研发的9公里分辨率南海台风数值预报系统(CMA-TRAMS)模式的集合预报和集合敏感性分析方法(ESA),建立台风目标观测区模拟系统,进行敏感区域判别。

针对“派比安”,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香港天文台和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自治区)根据试验台风敏感区,共同建立了沿海风云卫星、北斗探空、S波段和X波段天气雷达等常规观测手段和大型无人机等机动观测联合的协同观测方案,联合开展观测、数值模式、预报、服务大协同业务。

“卫星反演的海温产品表明台风‘派比安’还将进一步加强;西沙雷达探测到台风呈明显的不对称结构,强降雨云带主要在西南象限;飞机下投探空和在阳江等4个探空站开展的北斗导航平漂“三段式”探空加密观测资料显示,台风所在区域为高温高湿区,东北象限的外围云系有可能激发局地强对流……”7月21日,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程正泉利用此次协同观测数据认真研判台风“派比安”发展动态。

广东气象部门还利用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等,特别是上川岛、阳江新一代天气雷达逐小时轮换运行VCP11、VCP21模式,开展“派比安”即将登陆时伴随的风暴(龙卷风)精细化观测。初步分析表明,VCP11观测模式回波结构更精细,各种特征与估测降水落区、强度更接近实况,也有助于更准确判断对流发展高度。

深化示范应用 实现观测预报模式服务大协同

“此次飞机下投探空、风云卫星加密、新一代天气雷达多模式观测等气象数据,同步应用在广东区域模式CMA-TRAMS的同化试验中,同化后对模式较长预报时效(72小时后)台风路径和降水等预报有较大影响。”中国气象局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钟水新说。

图为7月21日,“海燕”Ⅰ型无人机的飞行路线 李锡成 摄影

香港天文台和政府飞行服务队利用飞机在所属空域内进行下投观测,首次与广东省气象局共同规划针对“派比安”的观测路线,穿越台风眼壁飞进台风风眼中心,收集从台风外围到中心内部结构的风、温度、气压等气象要素数据,并上传至广东省气象局,实现数据共享。

依托粤港澳合作框架,从数据交换、深度学习等高端应用,香港天文台与广东省气象部门在精细化预报、多灾种预警、人工智能、共享气象软件、遥感观测应用和研究等方面紧密合作,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更多元化、更先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

(作者:王天巍 任倩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