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侵袭、江水汹涌、河流超警、山洪频发……
6月13日至19日,广西出现持续性暴雨到特大暴雨天气,桂林市38个气象观测站24小时降水量突破建站以来历史纪录;87条河流137个河段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西江、桂江相继出现两次江河编号洪水,柳江出现一次江河编号洪水。
暴雨面前,广西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开展“11631”递进式精细化气象服务,强化重大气象信息报告和“红色预警双叫应”,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主动互动联动做好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切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拉响警报 打好防御“主动战”
这场持续7天的“龙舟水”,早早就被广西气象部门“盯梢”。
“极端性强降雨有可能引发洪水,请相关部门注意提前做好防御准备。”6月9日,在自治区政府召开的防汛调度会上,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丽汇报天气趋势。
12日20时至13日20时,桂林市永福县罗锦镇24小时降水量达463.9毫米,桂北江河水位迅速上涨,防汛形势越来越严峻。13日,自治区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三级应急响应,自治区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17日,升级发布暴雨橙色预警。18日,暴雨三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
针对本轮强降水,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自治区主席蓝天立等领导多次在气象服务材料上批示要求加强监测预报预警;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连线指导广西气象服务工作;自治区气象局领导6次向党政领导汇报天气情况,参加12次自治区防汛应急调度会商;自治区气象局派出工作组赴桂林指导工作。
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织起防御网。根据预报,19日10时,广西将洪水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自治区气象局联合水文中心、水利厅、自然资源厅等部门继续发布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财政厅、应急管理厅紧急调拨2020万元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并派出工作组指导防汛工作;广西铁路部门启动防洪三级应急响应,对经停桂林各站部分列车采取停运和限速运行等措施;南方电网广西桂林供电局启动防风防汛一级应急响应,对水浸区域电力设施进行紧急停运避险……
6月12日20时至19日15时,气象部门通过广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气象预警短信1342条,其中暴雨红色82条,接收人数达5600万人次。此外,大喇叭发布9万条次。
“11631” 融入防抗救全链条
尽管天气瞬息万变,但广西气象部门“11631”递进式精细化气象服务模式,早已将这场暴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极端性强的“龙舟水”牢牢“掌控”。
“在逐日预报中,我们较好预报出暴雨到大暴雨落区移动的节奏和强度,报出了18日是过程降雨最强的一天。”自治区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农孟松说。
“11631”递进式精细化气象服务的底气,来自广西气象监测预报科技成果的支撑。自治区气象局成立短时临近预报、精细化预报和极端暴雨创新团队,聚焦监测精密,通过极端暴雨监测预报系统,对极端暴雨进行短期时效事前预报,事中、事后监测评估服务;聚焦预报精准,研发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一体化业务系统、对流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等;此外,研发暖区对流天气模型,根据短时强降水智能预报进一步细化强降水落区,利用极端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识别和外推技术,指导市、县气象局开展预警和“叫应”。
地方党委、政府和防汛部门根据“11631”服务产品,适时开展防汛指挥调度,加强巡查和组织避险转移,水利部门对漓江上游4座水库进行联合调度,拦蓄洪量1.038亿立方米,桂林洪峰水位降低了0.32米。防洪调度累计避免或减少耕地淹没面积25.5万亩、人员转移12万人。
“双叫应”打出防范提前量
6月13日凌晨,桂林市临桂区暴雨如注,气象局灯火通明,电话声此起彼伏。4时47分,临桂区委书记、区长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陆续接到暴雨红色预警“叫应”电话。5时3分,暴雨红色预警发出,5时7分,相关部门负责人再次被“叫应”。
收到预警信息后,临桂区自然资源局紧急启动应急预案,立即联合六塘镇政府将受到直接影响的4户6人转移至安全地带。半个多小时后,该滑坡点发生局部下滑。
类似的成功避险还有,柳州市融水县拱洞乡政府在接到“双叫应”后,提前组织转移受山体滑坡威胁99户586人;桂林市兴安县部分中小学校停课,叫停界首古镇龙舟赛,确保人民群众安全……
成功避险既得益于预警精准、研判果断、撤离及时,也得益于广西气象部门“红色预警双叫应”机制的细化落实。
自治区气象局建立健全了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双叫应”机制,落实“风险区+隐患点”双控管理。当发现有强降雨苗头时,提前“叫应”提醒相关部门和影响区域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发布红色预警信号后再次“叫应”提醒,确保一次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两次“叫应”。在转移避险方面,气象部门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高效运行“红色预警双叫应”制度。
(作者:韩嘉乐 刘斌 陈嘉谊 雷晓霞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