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聆听“气象跑口记者”讲述自己的“风云故事”! 来源:中国气象微信号 日期:2024年03月14日09:17

什么是记者?

他们,穿梭于各行各业

记录着社会的变迁

其中

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认真记录风云变化

生动讲述中国气象故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

各大媒体气象跑口记者们

深耕气象领域新闻的感想与心得

感受属于他们的气象故事

↓↓↓

气象精神激励着我前行

人民日报记者 李红梅

两年前,我开始“跑口”气象领域,通过一次次采访、一篇篇稿件,对气象的认识逐步加深,从陌生、熟悉到感动、敬佩。

敬佩气象工作者执着坚守、敬业奉献的精神。每一刻的风云变幻都要实时精密监测,每一天的预报都要力求精准,每一次天气过程、每一项保障任务都要精细服务。不仅如此,还有很多气象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条件艰苦的高山、海岛等气象站,做好气象监测和科研工作,他们执着坚守、敬业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

敬佩气象人潜心科研、攻坚克难的精神。气象领域有很多“国之重器”,一些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气象科技工作者潜心钻研、勇于突破创新的努力。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采访时,我了解到为了攻克复杂山地地形天气预报的世界性难题,气象工作者提前5年在赛区冬训、开展科研,最终实现赛区“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更新”的天气预报;在采访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张德二时,了解到张德二一辈子都在研究历史气象资料,并执笔《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如今已80多岁高龄,仍专注科研工作……

可以说,气象工作者时时刻刻都在守护生命安全、服务国计民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力量。气象工作者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努力把气象报道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气象记者与公众的“共创”

新华通讯社记者 黄垚

回顾这些年我所报道的气象新闻事件,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2023年春,我国沙尘天气频发,沙尘出现时间早,过程次数为近10年同期最多。屡次入侵的沙尘引起高度关注,并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讨论。

在系列沙尘天气解读报道中,记者梳理出公众关心的几个核心问题:沙尘成因、沙尘来源、是否呈变多趋势、如何治理以及是否能“根治”。这些问题中,不乏一些“敏感”质疑:比如沙尘到底源自国内还是国外?为什么“沉寂”了多年的沙尘卷土重来,生态环境是否变恶劣了?在媒体报道中,我国植树造林取得很大成就,为何沙尘还如此肆虐?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通过采访、收集数据、查阅论文等,抽丝剥茧、正面回答、直击要害。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强发、广发、并发,叠加新媒体泛在传播特性,使得气象新闻得到空前关注,以往一些生涩、专业的术语逐渐广为人知。每当发生极端天气,相关关键词总能迅速冲上热搜,并伴随公众连连发问。这就对气象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准确发现公众关心的核心问题,必须清楚明了地解释原因,必须找出关联问题作进一步科普。

新的传播形势下,记者和公众互相启发。在气象这本百科全书里,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共同探索。

深挖气象新闻“富矿”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记者 高涵

气象万千无小事,风云变幻大文章。回望过去一年与气象的“不解之缘”,那些充满生机活力、令人肃然起敬的气象工作者以及新时代气象新景象跃然眼前。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气象工作是观天察变的“千里眼”“顺风耳”。这一年,从闻风而动全力应对台风“杜苏芮”到辽苏皖遭遇强龙卷风;从“三重拉尼娜”到厄尔尼诺强势回归;从高山、荒漠到海岛、边疆,无论城市预报、交通气象、海洋天气,还是环境气象、森林火险、农业气象,处处皆有气象工作者为民生需求、为防灾减灾而奋斗的生动实践。

阔步新征程,奋力开新局。愿新时代中国气象事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保障。新的一年,我也将勇担使命全力以赴,深挖气象新闻“富矿”,讲好中国气象故事,做好气象服务报道。

守正创新 不断开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吴薇

守正创新是恪守正道,并敢于探索新的思想和发展方向。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气象领域跑口记者,近年来,针对每一条新闻报道,我们始终坚持敬业与专业并进的原则。气象新闻经历春夏秋冬,跨越山河湖海,365天里每一天都有可能发生,在仅有两名跑口记者的情况下,我们坚持对每一条气象新闻进行及时、准确的报道。

在报道新闻的同时,气象学是不同于新闻学的一个全新专业型领域,对此,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求学,力争气象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生活,气象科普制作更为生动立体。在创新方面,我们不断摸索,大屏、小屏、新媒体齐头并进、互相融合。请专家走进演播室、记者深度走基层等,从不同的表现方式传递着气象领域的声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开拓气象新闻的报道方向,为党中央决策和人民福祉当好螺丝钉。

致敬那些拥抱大地的人

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那是八年前,长白山,天池下一间临时搭建的板房内,王国祥打开电脑,给我们看照片:可爱的动物、植物,覆盖着冰雪的百叶箱、风向标……照片似乎出自专业摄影师之手,但拍摄者都是气象观测员。是的,王国祥是一位气象工作者,在寒冷艰苦的长白山之巅坚守了30多年。

我当时想,气象工作者为何成了摄影师?或许,是因为山顶的环境与世隔绝、工作太寂寞。但王国祥却这样说:“我热爱这片土地,在这里工作更能发现自然之美。”这是我第一次与气象工作者、第一次与气象工作接触,留下了我对他们的最初印象。

八年后,我再访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完成重建,王国祥已退休,“90后”的张文博主动申请上了山。他也爱好摄影!他说,这里“每天的云都是不一样的”“并未感受到山上的寂寞”。

这更加坚定了我对气象工作者的最初印象——这是一群热爱大自然、拥抱大地的人。他们与大自然打交道并成了朋友。他们用大自然朋友教给他们的,反哺大地。

这半年多以来,我与气象有了更多接触。在吉林的人参田,辽宁的花生地,鹤壁的麦田,深圳的街道……我遇到了更多气象工作者。他们走向广阔的大地,把自己的身影隐藏在广大的人群里,用气象+,加出无限可能性。我期待,与他们成为朋友。

感受气象新闻宣传的生命力

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

在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的叠加影响下,刚刚结束的2023年是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涌入眼前,令人难忘。未来,更加严重的极端高温、暴雨、寒潮等灾害性天气,还将更为频繁地发生,天气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公众的神经。

气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如此,气象新闻科普宣传也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报道领域。这样热烈的生命力来源于“事件”。贴近公众日常生活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往往是备受瞩目的焦点。“暴雨预报难在哪儿?”“今春会持续上演黄沙漫天吗?”“‘过山车’式降温缘何而来?”……即便是每一次循环往复的天气变化都可以写出新意。气象新闻报道不只是单纯对于气温、降水量和风力等数字变化的反映,也是回应生活热点的贴心解读。

这样热烈的生命力也来源于“人”。直面严寒,默默奉献在冬奥冰雪盛宴背后的气象服务保障团队;执着推演天气发展变化,在数值预报领域攻坚克难20余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学顺;日复一日坚守,在祖国最南端三沙岛礁上“观天”的海南省三沙市气象局预测减灾科科长孙立……笔者在气象新闻宣传领域见证了一位位不畏艰辛、焕发光彩的气象工作者,他们用行动谱写了奋斗之歌,是推动气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尖兵。

随着社会各界对天气气候形势及气象灾害关注度不断提升,强化关键节点的气象新闻宣传,变得愈发重要。相信在气象这座新闻“富矿”里,还有更多精彩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挖掘。

用笔用心讲好气象故事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用笔触书写人间百态,用镜头记录社会万象,这是记者的工作。

基层台站、田间地头、高山海岛,防灾减灾前线、重大活动一线……作为气象跑口记者,这些年,每一次现场奔赴,我都被气象工作者的坚守和不易深深感动,能够见证、记录、传播他们的故事,倍感荣幸。

跑口气象,让我也体验到了人生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坐冲锋舟颠簸近一个小时,前往我国首个海洋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第一次奔赴戈壁荒漠中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与风云气象卫星发射的现场报道;第一次在-40℃的呼伦贝尔感受室外千里冰封,室内热情澎湃,看气象工作者为保障“十四冬”赛事分秒必争的紧张、敏锐和底气。

气象工作是充满挑战和艰辛的,社会发展的脉搏跳动在哪里,气象工作者的身影就活跃在哪里。未来,我将继续用心讲好气象故事,传扬气象精神,传递气象最强音。

探索自然之美

中国日报记者 李弘扬

作为气象跑口记者,我时刻被大自然的神奇所吸引。每一次踏入大自然的怀抱,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也是一次对气象工作的深刻体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不仅仅是一名观察者,更是一位记录者。

气象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惊喜的工作。曾经,我有幸跟随气象、气候学家深入高山,目睹风云变幻的壮丽景象,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神秘和蕴藏的力量。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天气的变幻莫测,也让我更热爱这份工作。

采访中,我遇到了很多动人的气象故事。采访农业气象专家,他们告诉我气候如何影响苹果种植带的变化,他们细致入微的研究,让我深受触动。采访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团队,我前往延庆和张家口赛区体验他们的日常工作,记录了团队成员们在紧张赛事保障过程中分秒必争的工作态度。作为一名气象跑口记者,我肩负着做好气象领域宣传科普工作的使命。

未来,聚焦灾害风险、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人类共同挑战,我将继续以“气象”为抓手开展科普、国际科学传播和普及等工作。

“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国财经报记者 董丽

在我没有接触气象系统报道前,我对气象工作的了解,局限于每天的天气预报,甚至于,气象工作就等同于天气预报。

然而,当我开始接触气象工作时才发现,自以为“熟悉”的气象工作者竟然是身边那个“陌生人”。

支持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趋利避害,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快速应急预警,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实施各项“气象+”赋能行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这些,原来都是气象部门日常的工作重点。“没想到”的新鲜感既激发了我了解气象领域的求知欲,也打开了我对气象工作新的认知大门。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被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深深地打动。我希望能用文字和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气象工作,了解气象工作者。新的一年,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到气象工作一线,将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呈献给广大读者。

见证万千气象 记录人才发展

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 孙忠法

作为从事组织人事工作报道的记者,我有幸从另外一个侧面见证中国气象高质量发展,并记录下时代印记。

2023年2月,我获邀跟进采访中国气象局组织的高级别专家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气象部门工作。通过与专家交流,从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到发射风云气象卫星,从年轻人挑大梁到对人才的关心关爱,我强烈感受到:气象部门是科技部门,并且是高科技部门,科技创新成就非常突出,人才工作具有鲜明的特色。

由此生发,在中国气象报记者黄彬的帮助下,我对中国气象局人才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了解。我发现,气象人才工作中贯穿着一条“金线”,那就是面向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构筑引领型、体系化人才发展格局和优势。这一理念布局,极具前瞻性,饱含战略智慧,彰显使命追求。当时,其他部门单位提出类似理念思路并落实落地的并不多。这成了报道的“魂魄”。文章见报后,不少组织部门同志给予好评,认为气象部门探索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过去一年,我持续关注中国气象局人才工作,看到了气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保障各项工作扎实有效的进展,也见证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更见证了累累硕果——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研究员沈学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气象部门一人一团队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奖”表彰。新的一年,伴随着求新求变的时代旋律,我将继续讲好气象人才工作故事,为气象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跑一口、爱一行

爱一行、做一生

在气象领域深耕报道的历程

让他们更为秉持专业精神

坚守新闻的真实与客观

努力挖掘“气象”这座富矿

关注读者所想

不断求新探索

未来

中国气象媒体大家庭

也期待更多媒体同行的加入

为公众带来更多

深入、生动的气象报道

记录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点点滴滴

(来源:中国气象微信号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