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全国两会之声丨减灾增效 强化气象保障能力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3月12日14:26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将始终抓好农业防灾减灾

3月5日,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接受集中采访时表示,通过“以秋补夏”“以丰补歉”,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今年将重点抓好稳面积、提单产、优服务、强政策,始终抓好农业防灾减灾。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唐仁健介绍,去年,我国遭遇了频繁、极端的自然灾害,夏收时节的“烂场雨”,盛夏时候华北、东北局地的严重洪涝,还有西北的局部干旱,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最后实现了“以秋补夏”“以丰补歉”,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908亿斤,比上年增产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比上年增加7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我国实现粮食生产“二十连丰”,并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产量由国家统计局经严密程序计算,这组粮食产量的数字真实可靠、完全可信。

“现在农业的装备条件、抗灾能力,也包括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不要说跟几十年前,跟十年前、跟几年前比,恐怕都不可同日而语。”唐仁健说。现在我国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小麦95%以上是机收,一台机器顶过去100个劳动力的工作量,原来需要半个月时间收一个县的麦子,现在三五天就能收完;我国水利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2022年长江流域多省遭遇超历史极值的高温干旱时,89%的中稻和95%的晚稻都有水可灌;在卫星遥感等科技的支撑下,可清楚掌握粮食生产情况。

春雷响,万物长,当下多地春耕春播工作已全面开展。唐仁健介绍,最新调查显示,已返青的小麦,一二类苗比例为88.2%,比去年高0.7%,比近五年平均高1.8%。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强化稳面积、提单产、优服务、强政策,抓好防灾减灾。“今年前段时间有四场雨雪冰冻,对南方油菜和蔬菜有点影响,对北方冬小麦总体是利好的,但同时也增加了病害的发生概率,所以我们下一步将有针对性地在防虫治病方面加强措施。”唐仁健说。(作者:李悦)

全国人大代表吴德:大力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在农业科研领域深耕30余年,对“三农”问题始终非常关注。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此,吴德表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地制宜就是要利用好当地资源,对农业来说,气候、环境、土地等资源的科学利用至关重要。”

“气象对农业整个生产链的影响很大。农业防灾减灾,离不开精准的气象预报预警。”吴德认为,精准化、精细化的气象预报服务将在智慧农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防灾避险能力的提升为持续端牢中国饭碗增添了底气。

“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如果仅依靠传统农业手段,增长动能较为有限。下一步,我们要突出科技赋能,以良田、良种、良技等协同发力,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吴德表示,要充分把握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契机,推动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升级和优化。

近年来, 四川农业大学大力推动“科技小院”模式,多个“小院”在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科技转化效果,带动地方增产增收效益明显。几年来,先后有200余名专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扎根小院,建立产学研基地50余个,引进或培育新品种60余个,推广新技术80余项,开展技术培训4000余场次,服务种养农户50余万人次,为当地创造20亿元产能,荣获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最美科技小院”“十佳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等称号。

“‘科技小院’的模式就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很有效的一个载体。这一模式带动了‘新农人’的培育,是推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人才保证。这一模式也让专家和学生团队可以扎根农田,参与到农业生产的全流程中来,真正发掘关键性技术问题,不断攻关,让更多的科研成果惠及农业一线。”吴德称,高等农业教育是农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致力培育一批在技术、思维、应用能力等方面推陈出新的新型农业人才。

吴德表示,四川农业大学在学科布局上设置了更多的交叉学科,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未来,还将加入人工智能、智慧农业等特色课程,为“ 新农人”成长聚力赋能。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希望有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扎根农业一线,也欢迎更多懂科学、有情怀的科技工作者投身乡村振兴,以科技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于未来农业的发展,吴德充满期待。(作者:张娟 )

全国人大代表宁凌:气象要素对“海洋牧场”建设至关重要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长期从事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宁凌听完报告十分感慨,他表示,“海洋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整个产业链建设非常需要科技支撑。”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要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海洋粮仓’不只是海上养殖一件事,它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全产业链涉及面广,从牧场选址、选择种苗到具体养殖方案确定、保障体系建设等都至关重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宁凌针对这方面的需求提出加强“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建设的建议,呼吁国家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更高效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体系,加快打造更强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新动能。

气象要素对于“海洋牧场”建设至关重要,在选址方面作用尤其明显。宁凌表示,选址时,需根据养殖种苗的不同生长需求,综合考量气候、风浪、潮汐、环流以及水深等要素,这些大多需要气象监测数据作为支撑。

发展是目标,安全是底线。宁凌表示,“海洋牧场”易受台风、暴雨、巨浪等因素影响,加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对保障现代“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减损增收、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南方海洋牧场气象服务中心在广东湛江正式揭牌。这也是广东首个针对海洋牧场的国家级气象服务中心,未来将为地方“海洋牧场”发展规划等提供数据支撑,为企业及养殖户提供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助力海洋牧场最大程度规避灾害性天气影响。宁凌对此表示非常期待。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宁凌表示,作为海洋院校的管理者,非常重视交叉学科的建设。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海洋+”专业体系,多元协同培养国家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海洋技术领域创新人才,气象科学也是其中之一。“学校目前正谋划加强‘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科技支撑,希望解决‘海洋牧场’的种业问题和金融支撑问题。”

此外,针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宁凌呼吁要完善海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美丽海湾建设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加强对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同时,开展海洋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摸清海洋生态产品的底数,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逐步建立海洋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

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未来前景广阔。他表示,“下一步,为更好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科学认识海洋资源,对不同的海洋经济产业,如养殖和捕捞、油气开发、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建立有针对性的服务保障体系,更好赋能海洋强国建设。”(作者:张娟)

全国人大代表霍启刚:以政府为主导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

“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需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达成共同富裕目标,我认为其中一项关键举措就是要打造区域公用的农产品品牌。”日前,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指在一个具有特定气候、地理等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的区域内,由相关组织所有、若干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的农产品品牌。该类品牌由“产地名+产品名”构成,例如安溪铁观音、库尔勒香梨等。

霍启刚建议,从四方面入手推进相关工作。

首先,要根据区域特点培育优质品种。他建议,可以引入高校科研团队支持,推动高校农业科研机构与脱贫地区形成帮扶模式,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尤其是要将科研立项与农民需求挂钩,针对区域环境特性,运用良种良耕技术,找准优良农产品基因,加强地区特色品种创新性培育。”而在评估该区域适宜作物,或者找准该作物适宜种植区方面,农业农村、气象等相关部门或相关领域专家将有所作为。

其次,要打造优质农产品品质标准体系。“产品质量是影响购买意愿和销售溢价的重要因素。”霍启刚指出,有必要打造具有公信力的农产品品质标准体系,以大小、甜度、作物形态、生长当年的气候等因素作为评价准则,更好地塑造农产品品牌,形成对外统一标准的品牌形象,利于支持精品农产品外销,开拓农户增收致富道路。在这方面已有的品质认证体系亦可整合,共同为提升品牌影响力增添“砝码”。

第三,要建立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选机制,推动区域农产品从地方走向国际。当前,各地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各省份评选机制不对等、不统一的问题。霍启刚建议,放宽现行精品品牌培育条件限制,同时扩大优质农产品评选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设立地区品牌名录,推动区域农产品“走出去”,尤其是能够在国际性会展中亮相。

第四,要充分发挥各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助力打造区域农产品全产业链。霍启刚指出,强大的产业链是区域农业品牌的发展根基,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在产业链上游助力地方夯实生产、仓储、加工环节发展基础,提高产品质量;在产业链下游助力打通销售渠道,拓宽农产品销路;在品牌建设中助力打造差异化产品,增强营销推广能力,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区域农业品牌市场竞争力。

“农民是我国社会结构的基础,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建议,以政府为主导支持区域农产品品牌建立,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通过输出优质农产品,向世界展示我国作为农业强国的实力。(作者:叶奕宏)

全国人大代表邢青松:以特色产业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茅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邢青松,现在谈起来还很激动:“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高淳推进螃蟹产业就要走这个路子!”

邢青松说,螃蟹养殖是高淳区农业产业中极具特色与影响力的优势产业,为解决全区农业农村就业创业、农业转型提效升级,以及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固城湖螃蟹”这一品牌知名度很高。

“以前养螃蟹凭运气,现在靠科技!”说起当地在螃蟹养殖里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他如数家珍,“投放饵料用无人机,水质监测有智能设备……螃蟹养殖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高淳区气象局给装的监测设备、提供的预报信息也帮了大忙!”

去年10月上旬,高淳区持续出现高温天气,气温一度达35.6℃,打破了当地历史同期高温纪录。高淳区气象部门提前预报高温过程,并与农业农村部门共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措施,提醒养殖户定期检测水塘中的溶解氧、pH值等关键指标,采用补水、增氧等方法,降低蟹塘温度,同时合理调整饵料投喂量,帮助养殖户有效降低了高温天气的不利影响。“此外,气象部门还积极开展农业保险气象服务,为螃蟹养殖提供全方位支持和帮助。”

当地发展特色产业的经验、做法,让邢青松意识到:“抓乡村产业发展,不能单独以农业思维来谋划发展,而要以工业化思维来抓现代农业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

邢青松建议,推动产业富民,要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多措并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高淳为例,在螃蟹养殖方面,要积极与国家、省、市科研院所合作,推广示范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全力提升螃蟹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水平,同时大力发展河蟹深加工产业。

邢青松还表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三个坐标,一是确定适合本地发展,且有发展基础的产业;二是聚集领头的干部、懂技术的骨干、有一定技术劳动力的人;三是要明确一整套激励奖励、容错纠错的制度。

因此,邢青松建议,政府出台配套文件,支持培育更多乡村人才、乡土专家和农村能人,促进人才振兴。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税奖补政策,提高涉农贷款投放比例,探索推广“整村授信”等新型业务模式,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开发更有针对性的农业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预测、评估风险,为保险定价和理赔提供更准确的依据。(作者:叶奕宏)

(责任编辑:颜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