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探行冰天雪地 感受别样“热度”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2月08日08:40

编者按:“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个冬天,冰雪经济持续升温。在黑龙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里人潮涌动;在湖北巴东,市民走进滑雪场尽情玩耍;在新疆昭苏,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冰雕雪雕吸引游人目光;在河北张家口,滑雪场里竞技热情持续高涨……在冰天雪地中,冰雪经济呈现出一派火热景象。

竞技体育释放“速度与激情”

2月1日下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的银河滑雪场,区体育局副局长杨龙带领工作人员对比赛场地进行检查。次日上午,崇礼区第六届冰雪运动会将在这里举行。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地,崇礼依托冬奥场馆,积极筹办国内外高水平滑雪赛事,除了重大赛事之外,新雪季还有80余项专业、群众滑雪赛事在崇礼区陆续登场。“体育+文旅+消费”链条愈发完善,冰雪旅游活力持续释放。

走进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室外,大型压雪机推开厚厚的雪包,将雪压实;室内,工作人员正加紧擦拭地面,保洁进入收尾阶段,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为即将开赛的“十四冬”跳台滑雪、北欧两项等9项国家级赛事做充足准备。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 图/王旭海

聚焦“十四冬”气象服务保障,从1月11日开始,河北省、市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共同组成张家口赛区装备保障组,对崇礼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和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各类气象观测设备进行维修维护。由于前期降雪量大,积雪深,保障人员采用了人工背、扁担挑的方式,把一块块蓄电池运送到山顶,在严寒天气中对三维秒级风观测设备、能见度观测设备进行维护。

竞技体育的“速度与激情”,也蔓延至大众冰雪运动,崇礼已成为国内最热门的滑雪目的地之一。

“崇礼的雪质松软,很适合找雪感。”来自石家庄的滑雪爱好者王若玉起了个大早,来到太舞滑雪场“打卡”。入冬以来,崇礼区万龙、密苑云顶、多乐美地、富龙、太舞、翠云山等8家滑雪场全部开门营业。

“我们着力打造滑雪度假项目,让游客既能逛又能玩。”富龙滑雪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雪场周末每天接待近七千名游客,这个雪季有望累计突破50万人次。我们每天将天气信息通过滑雪场的大屏、公众号等发送给游客。”

为更好满足雪友需求,自2023年12月开始,铁路部门专门增开了滑雪游列车班次,张家口宁远机场也增开数趟往返此地与南方城市的滑雪游航班。如今,崇礼区大大小小的酒店预订火热,不少地理位置临近雪场的酒店都接近满房。

“眼下,针对游客的公众气象服务以及‘十四冬’崇礼赛区气象服务赛前准备工作都在紧张进行中,我们将努力保障竞赛场馆各类气象观测设备正常运行,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让游客在‘冬奥小城’有更好体验。”崇礼区气象局局长王旭海表示。(马洵

让新晋“网红”更长红

“只需带着身份证,就可以在中央大街免费品尝来自俄罗斯的帝王蟹!”从广州特意“飞”到黑龙江哈尔滨感受冰雪魅力的李女士说。

手持外省身份证件,到哈尔滨中央大街乐赏北国风光,品尝两百多种美味——这是黑龙江省商务厅、省供销社携手13个市(地)商务部门新推出的又一项独宠外省“小金豆”的活动。

从冰雪大世界的“临冬城”预热短视频,到“人造月亮”“冻梨摆盘”等有求必应的待客之道,再到集全省之力以“创意盲盒”式旅游打造冰雪超级IP……哈尔滨成了2024年当之无愧的开年“顶流”。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4年冰雪旅游十佳城市”中,哈尔滨位列榜首。元旦假期,哈尔滨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旅游热度环比上涨240%,均创历史新高。据预测,这拨热潮还将延续至寒假和春节假期。

那么,“尔滨”是如何炼成的呢?

“天赋”独一无二。哈尔滨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禀赋,这里全年平均气温5.6℃,冬季雪期长达5个月,夏季平均气温不超过22℃,一年中平均气温低于0℃的天数长达130多天,这也是“冰城”名片的由来。

诚意最为宝贵。今年冰雪季,哈尔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多达100项。而除了第25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外,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也再添一把火。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国际性冰雪盛会,与日本、加拿大和挪威冰雪节齐名,将冰雪旅游再次推向新高潮。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冰雪景观 图/卢威旭

冰雪经济持续发热,政策的引导和加持是其流量登顶的推力。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专项规划》等,打造数十个冰雪旅游产品和路线。“尔滨”抓住机遇,统筹发展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四大重点冰雪产业集群,不断释放冰雪特色文旅能量。

当然,冰雪“盘子”的做大做强,气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笔。近年来,黑龙江省气象部门积极开展冬季旅游气象保障服务专项行动,为冰雪大世界的采冰期、建设期、开园期以及闭园期,提供跟踪式精细服务;制作发布“哈亚雪”冬季旅游气象服务专报等气象产品,为游客出行、冰雪运动提供预报预警。

“气象局与我们合作联动已经有20多个年头。这些年,气象服务越来越全面、精细,特别是近期哈尔滨如此火热‘出圈’,为了保障游客和市民的安全出行,天气预报更是不可或缺。”哈尔滨市环卫保障中心主任孙明磊说。(张晓卿

冬奥的“风”吹到“鄂西屋脊”

临近年关,天气晴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绿葱坡滑雪场游人如织,雪具店、售票处热闹非凡,滑雪场对面的酒店已经满房。“以前我们滑雪要去东北,现在来巴东就可以了。这里通了高铁,镇上民宿价格实惠,吃住都很方便。”来自湖南的邵先生表示。

巴东绿葱坡滑雪场位于“鄂西屋脊”绿葱坡镇,海拔1800米,每年雪季长达3个月,是华中区域规模最大的滑雪场,因海拔较高、气候资源独特而拥有丰富的雪量和优异的雪质。

绿葱坡滑雪场上玩单板的游客 图/车小敏

“自今年开板以来,日均接待游客超过3000人,高级雪道也完成了升级,酒店一房难求。”绿葱坡滑雪场负责人胡陶木介绍,“滑雪场的教练都是从黑龙江请过来的,这几天来玩的人多,教练都排不过来了。”

远处,4部“魔毯”电梯游客排队有序,9条赛道满足各类游客玩耍需求,雪地轮胎等项目也深受欢迎。作为一名重庆人,林欣已是第三年来这里滑雪。“滑雪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运动,尤其是滑单板很帅气,经过这些天的练习,我现在是一名熟手了。”林欣表示,明年还要来,争取站上中级道。

据胡陶木介绍,此前巴东气温一直偏高,开板时间一拖再拖,“感谢气象局提供的精准预报,让我们准确把握天气变化,顺利开板。”

随着绿葱坡冰雪热度的攀升,产业融合发展也越来越深入,在绿葱坡集镇上,道路两旁的雪具店、餐馆、民宿人气十足。“我之前是做专车接送的,从滑雪场接送客人到车站,现在来滑雪的人越来越多,我就抓住机遇,把家里老房子翻新做了民宿。”民宿老板谭先生说。目前,滑雪场周边配套发展民宿、农家乐400余家,是3年前的20倍,2000多人吃上了“冰雪旅游饭”。

绿葱坡滑雪场上人流如织 图/车小敏

“绿葱坡气候资源得天独厚,我们配合巴东县委、县政府持续挖掘气候资源,创建‘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针对滑雪场开展精细气象服务,为冰雪产业做好气象保障。”巴东县气象局局长李先红说。

“借着冬奥的‘风’,绿葱坡滑雪场已成为巴东乃至恩施州旅游的新IP。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发展康养旅游、高山蔬菜、高山药材等产业,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华中冰雪运动第一镇。”绿葱坡镇党委书记彭峰说。(吴越 车小敏

“到了冬天,日子更红火”

湛蓝天空下,皑皑白雪之上,牧民策马扬鞭,赶着伊犁马在雪海里穿行,奔跑的骏马鬃毛挂霜,四蹄疾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这座不足20万人口的小县城,养育着10余万匹优质马。近年来,该县倾力推动“冰雪+天马”产业融合发展,龙年春节前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天马踏雪”更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伊犁马在冰雪季跑了起来,冰雪经济也“热起来”。游客不仅能欣赏天山北坡独特的冬日妆容,还能住在松木屋中,踩着以松木、桦木为板芯,马腿部皮毛包覆滑行面的“毛皮滑雪板”出行,深度体验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

“昭苏天蓝、雪白,还有很多可口的美食,我利用假期带着家人一起来体验冰雪。”来自乌鲁木齐的游客王先生专门挑选了湿地公园附近牧民开设的特色民宿。

在冰雪经济的迅猛发展之中,昭苏县昔日“隐藏”在山林中的各个雪乡也不再“冬眠”,通过“冰雪+景区”“冰雪+乡村”“冰雪+民俗”“冰雪+文化”着力开发度假、康养等多种冰雪消费新业态,推动冰雪业态融合发展。

而对于昭苏县的牧民来说,冰雪经济产业链条长、就业机会多,“到了冬天,日子更红火”,是牧民们对“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直观而质朴的感触。

吐克塔孜·阿斯木江家的民宿已订到今年2月底。2021年,他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增加了3万多元。如今,他所在的喀塔尔托别村已建成特色民宿30多家,能容纳500名游客入住。

很多外地游客来昭苏,就是想从快节奏的工作中抽离出来,享受慢生活。抓住这一需求,吐克塔孜·阿斯木江在民宿里设有哈萨克族茶炉、火炕,还有滑雪设备,受到游客欢迎。

驰骋在雪地里昭苏马 图/李志宏

过去,冰雪对牧民来说就是灾害,冰天雪地之中,牧民出门难,家畜吃草更难。“这个时候只能用储备的饲草,冬季还没有收入来源,当真是一年中最难的时刻。”吐克塔孜·阿斯木江说。如今,在冰雪经济的拉动下,昔日的冬窝子不再“冷”,“猫冬”牧民凭借冰雪资源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不仅是昭苏,冰雪经济还惠及周边县市。今冬以来,在系列冰雪活动的带动下,游客数量大增,而昭苏县仅有的5000套客房难以满足需求。因此,昭苏县积极联系游客到附近的县市分流,牧民或在自家草场投资建设民宿,或利用自家马匹参与旅游业,跟着挣上“旅游钱”。吐克塔孜·阿斯木江将自家的10匹马托管给企业,短短两个多月,马队就带来1万元收入。(李志宏

伴随着冰雪旅游的持续升温,冰雪之花正开遍天山南北,跃动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映照着农牧民美好新生活。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