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基础性、关键性问题发力,以“点”的突破带动气象高质量发展“面”的增长。近日,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2023年“质量提升年”行动各项任务已圆满完成。
中国气象局锚定行动目标,持续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动“质量提升年”行动开展。全国气象部门落实主动、互动、联动工作机制,以实物工作量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落细,持续开展体制机制优化,强化各类资源配置,不断推进新型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并完善业务平台功能,气象卫星、雷达、数值预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四大支柱”基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转型发展稳步推进,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稳步提升。
一年来,卫星雷达提质增效成效明显。风云气象卫星产品质效明显提升,气象卫星全链条互动工作机制建立,相关项目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基于风云气象卫星观测资料,气象部门打造的南海夏季风监测诊断、机器学习对流识别模型、生态遥感服务等一系列产品投入业务应用。气象雷达业务转型取得新成效,气象雷达工程实施稳步推进,雷达观测效率和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持续提升,全网雷达反射率因子标准偏差从3.43dB下降至2.97dB。
聚焦“国之重器”数值预报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气象部门利用国省统筹研发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组织协调和支持力度,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V4.0版)业务运行,全球天气模式水平分辨率提升至12.5公里,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首次稳定突破8天。
拥抱新兴技术,探索前沿领域,气象部门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气象人工智能应用顺利开局起步,印发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工作方案,明确发展布局,组建团队和创新平台,强化资源保障。气象大数据建设不断强化,中国气候数据集建设启动,10套长时间序列数据集研制成功,全球10公里逐小时三维大气实况产品实现业务运行,面向社会发布两批基本气象数据开放共享目录,推动实现19项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挂牌上市。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于2024年初建成。
人工影响天气转型发展在这一年蹄疾步稳,随着业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印发“播雨”减灾实施方案,推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向上集约,国省一体化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平台持续建设并推广应用,省级人工影响天气弹药物联网覆盖率提升至85%以上。多项关键技术研究稳步推进,业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模式预报产品改进,云预报模式产品升级,基于数值模式的作业条件潜势预报产品开发成功。国家级和部分区域级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加快建设,有力支撑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转型发展。
各级气象部门坚持系统观念,一体推进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提升。一年来,气象监测网络更加精密,北斗探空数据进入数值预报模式应用;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调整推向全国,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实现业务化;融入式智慧气象服务更趋精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覆盖面继续扩大,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气象保障拓展至228条试点路段;气象科普宣传教育持续加强。
在行动过程中,气象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水平全面增强。党建引领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建立“以党组织联学联建联创,促进业务主动互动联动”的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工作机制,推动“党建+业务”倍增效应日趋显现。气象高质量发展科技人才保障更加坚实,职称“双定向”政策覆盖所有艰苦台站,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20人入选国家人才计划(奖励),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加强预报员队伍建设和数值预报人才队伍建设。气象高质量发展标准支撑更加有力,印发《中国气象局关于国家级气象标准化主要工作职责分工的通知》《气象标准制修订管理细则》,完善优化标准化管理机制制度建设。
两年来,气象部门开展“质量提升年”行动,在气象关键性基础性业务能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的同时,还凝练出了一批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行动中,气象部门干部职工对气象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的意识和认识明显提高,各级气象部门通过准确查找并针对性解决基础性、关键性问题,以“点”的突破带动促进气象高质量发展“面”的增长。“以上率下”系统性谋划推进基础性任务的做法得到实践验证,形成了上下互动、共同提升的良好局面,为推进气象业务各领域纵向和横向相互支撑及提升提供了有益实践。
气象部门将聚焦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总结分析行动中运用的工作方法和创新举措,加强成果推广应用,固化形成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更好地谋划下一步工作。
(作者:刘钊 郭文刚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