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他们憋着气,给地球“抽气”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4年01月29日07:51

1月24日,周三,又到了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一周一次的温室气体瓶采样日。

8时,“80后”副站长王宁章和“90后”观测员杨昊,带着温室气体采样箱在业务楼西北方就位。

这个时间和点位选得可有讲究。瓦里关山每天一过9时,就会出现裹挟山下空气的上升气流,对采样结果造成不利影响,所以相关工作必须在8时到9时间完成。为了最大限度避免样品气体被污染,观测员每次采样前还需关注天气实况,尤其是风速不得小于两米/秒,否则不利于空气混合,而且选取的采样点必须位于生活区的上风位。

王宁章和杨昊撑开5米的支撑杆,打开电源和采样瓶上的两个阀门后走到一边。“这会儿还不是正式收集,我们要先洗瓶子。” 观测员杨昊说的“洗”不是用水,而是用空气。

1月24日,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瓶采样现场 图/李子硕

原来,为了避免误开启,采样瓶中会注入一定量温室气体含量较低的空气,采样时需要同时打开瓶子的进出气口,将空气加压泵入瓶中并快速释放,如此循环15分钟——这是老一辈观测员数次试验后总结出的“黄金时间”。

时间一到,王宁章和杨昊关上出气口阀门,迅速跑到十米开外,支着膝盖大口急喘起来。

“我们,刚刚,都憋着气呢。”杨昊边喘边说,“正式开始收集气体后要最大限度地减轻人为影响,包括呼吸。” 高海拔处不比平原,人一缺氧就气短。

大约过了2分钟,采样瓶中气压达到设定值,两人回到采样点,关上进气口阀门和电源——这一环节仍然需要他们屏住呼吸。

随后,王宁章和杨昊带着四个采样瓶返回业务楼。其中两瓶会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的国家级大气成分实验室进行分析,另外两瓶会被送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碳循环温室气体分析实验室进行同步分析,相关数据和分析结果全球共享,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支撑。

(作者:叶奕宏 叶海英 谷星月 黄建清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