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评论员
火灾、滑坡、地震……临近年关,全国多地发生安全事故与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眼前的惨痛教训再一次警告我们,安全生产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政治责任感,始终坚持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抓好安全生产,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深刻惨痛的教训、追悔莫及的悲剧,常常源于日常工作生活中对安全生产的漠视。大部分事故一经追源溯流,都不难发现责任的失守、管理的缺位。在安全生产这个“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领域,任何一个环节与细节的漫不经心、得过且过,都可能成为点燃事故的导火索。
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气象业务每一个环节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安全保障。我们务必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怀着“危险就在眼前、事故就在身边”的危机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全面排查安全隐患。针对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和升放气球、涉氢涉气业务等重点领域,更需见微知著、慎之又慎,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杜绝“松口气”,消灭“没想到”,确保问题隐患整改到位、防范责任落实到人。
安全生产“须臾不可放松、片刻不能懈怠”的特质,决定了它是一项必须长期坚守的政治责任。这就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持续完善全覆盖的安全责任体系,持续传导安全生产工作压力,持续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用好气象部门“安全生产十问工作法”……在制度上夯实根基,在预防上做足文章,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处置于瞬时,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在抓好气象部门安全生产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岁末年初是安全生产事故多发高发期,叠加雨雪寒潮冰冻等天气影响,事故、灾害风险增加。立足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的定位,气象部门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加强风险预判应对,抓实抓细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进一步完善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防灾减灾联动机制,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范化解风险,重在一个“预”字。高质效保安全,绝大多数时候不是“与天斗”,而是考验“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能力。另一方面,灾后救援工作同样需要对气象条件的精准掌握。我们要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变化,加强灾害风险预判,进一步发挥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和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作用。预报预警发出,还须防范措施落地。这要求我们要与公安、交通运输、民航、海洋、农业农村、电力、城市运行管理、卫健等部门密切协作,加强气象预警、灾害预报与应急行动的联动,真正把追求精准预报预警的努力,转化为保安全促发展的实力。
安全生产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眼下春运大幕已经拉开,气象部门已于1月16日提前10天启动全国春运气象保障服务。这一预期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创历史新高的“大迁徙”,在寄托着百姓对团圆期许的同时,也对安全生产提出巨大挑战,更无疑是一场气象保障服务的“大考”。面对出行、货运需求“两旺”,天气气候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更要迎难而上,注重科学研判、强化沟通协调、优化服务供给,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守护好每一条平安、温暖的回家路。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