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正式将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22项,数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在凝聚着千百年劳动智慧的农业文化遗产的背后,同样蕴含着气象智慧。
宽城板栗:“神栗”何以出奇迹
11月14日,在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碾子峪镇艾峪口村,漫山遍野的板栗已经采摘完毕,地上散落着板栗壳。“今年收成总体还不错,每亩产量能够达到200公斤,进行深加工后,价格会有一定的提高。”种植户刘保权说。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宽城板栗已畅销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过6亿元。
全国板栗种植区域有很多,为何唯独宽城的“神栗”出奇迹?
“宽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最适合板栗生长。这里的栗树生长周期长、储存营养更多,板栗口感更加软糯香甜,是栗中极品。”宽城县气象局局长吴阳介绍,宽城的板栗栽培已有3000多年历史,并逐渐形成了以板栗栽培为核心,板栗树、药材、家禽等合理配置的复合种养体系。
当地农民依托地形栽植板栗树,并在林下间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禽,用剪下的枝条栽培栗蘑,板栗树与周围植被共同构成独特的山地景观,并具有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重要作用,有效保护了当地农业物种和生物多样性。
“板栗生长对气候条件要求比较高,春季要注意防御倒春寒,夏秋季喜湿润多雨气候,开花期则喜欢空气干燥、土壤湿度大的环境。”承德神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梁晓明自有一本“气象经”。
今年4月,河北承德、秦皇岛等地发生倒春寒,正值果树开花期,宽城县气象局与县农业农村局共同制作《果树气象服务专报》,各乡镇政府部门及时组织采取熏烟等措施,避免了区域性大面积冻害。
“9月下旬,板栗陆续进入成熟收获期,降水量少于46毫米左右,板栗产量受到影响。”吴阳说,“我们及时组织服务人员了解板栗的生长情况,手把手教授防御方法,提醒栗农抢抓晴好天气进行采摘。”
针对板栗产业越来越精细的气象服务需求,承德市气象局和宽城县气象局在板栗种植园区建成六要素气象观测站,为来年全县板栗产量预测积累可靠数据,并制作针对板栗关键生长发育期的特色服务产品,为农户提供专业气象服务。
铜陵白姜:用好气候 科学种植
11月17日,在安徽省铜陵市大通镇的一个姜厂内,近万斤姜种整齐码放于一间土墙瓦顶的姜阁之中,在柴火的熏烤下去湿、保温、催芽,它们将用于明年春天的播种。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铜陵,是白姜优质种植资源区和优质名产区,其种植历史有2000余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当地居民创造了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栽培、芭茅搭棚遮阴等三项独特的传统生产技术。
白姜具有喜湿润、忌积水、怕干旱等生长特性,易受天气影响,“每年清明前后种植,9月鲜姜上市,立冬后初霜前收获种姜,如遇到持续降雨或干旱,鲜姜和种姜品质都会受到很大影响。”铜陵市气象局局长汪文烈说。
为更好地服务白姜生产,铜陵市气象局持续优化观测站网布局,提高智能观测水平。目前,该市已建成2个自动土壤水分站、1个水汽观测站,在天门、大通、钟鸣、西联等主要白姜种植乡镇布设了1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初步形成白姜生长环境监测体系。
铜陵市气象局还常态化开展白姜特色农业气象预报预警服务,重点针对关键农时农事节点及灾害性天气发布专题预报预警服务,联合相关部门提出科学防范对策;优化预报模型,持续开展白姜产量与品质预测服务;面向种植企业、大户及小农户,持续拓展天气信息发布手段,打造全媒体服务矩阵。
面对姜瘟病,铜陵市气象局及时发布气象风险预警,建议有关乡镇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防治关键期和有利天气条件及时施药,采取清沟沥水、通风排渍等应对措施。
铜陵市气象局还围绕降低姜农种植风险,开展“铜陵白姜”天气指数保险研发推广;围绕白姜科学种植,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针对性应用研究;聚焦“皖美农品”高端农业品牌培育行动,开展“安徽气候好产品”评价与溯源工作。
仙居杨梅:气象融入复合式山地农业模式
地处北纬28°的仙居,素有“中国杨梅第一县”之称,也是世界人工栽培杨梅起源地之一。经过千年的发展与世代选育,当地积累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品种丰富、谱系完整的古杨梅种质资源,现存百年以上古杨梅树达13425棵。
在古杨梅主产区,大多是规模化单种杨梅树,而仙居创造性地在不同高度的山地环境中,将古杨梅树栽培与茶树栽培、土鸡饲养、土蜂饲养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了“梅-茶-鸡-蜂”的复合型山地农业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在海拔700米以下、坡度30度以内的酸性基岩土壤地带栽培古杨梅树,在杨梅林中间作混栽茶树,在林下生态饲养仙居鸡,在林中生态饲养土蜂。”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气象局农业气象高级工程师朱寿燕说,目前,仙居共有杨梅树14.2万亩,杨梅鲜果产值突破10亿元。
杨梅树-茶树间作混栽的方式,可增强系统的水土保持、空气调节等功能,但也同时对气候条件更加敏感。为此,仙居县气象局以需求为导向,在杨梅树生长不同时期,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并在大棚内建设小气候站,使梅农足不出户就能掌握杨梅园的天气变化,调整农事活动。
仙居县气象局还通过项目可行性论证和观测平台组建试验,首创杨梅梯度实景观测网络,根据海拔高度、果园种植面积以及周边区域自动站建设等情况,积累不同海拔高度杨梅抗逆性特征和致灾气象指标,为精细化服务杨梅产业奠定基础。
林草-土鸡、土蜂互补互促,枝繁叶茂、林木丛生的环境,为仙居鸡、土蜂提供了理想的“养殖场”,同时仙居鸡能够捕虫和供肥,土蜂的授粉功能强化了系统环境内的生物多样性。
然而,仙居鸡养殖最怕突然的大雨、大风、雷暴天气。“这不仅对产蛋影响极大,也容易造成仙居鸡出现病害。”朱寿燕说,同时,蜂群养殖需要丰富的蜜源,花期的早晚直接影响蜜蜂的投放时间。
为此,仙居县气象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专家实地走访,借助远程实景观测等手段,针对鸡、蜂养殖发布专门的预报预警信息,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及时提醒养殖户采取有效措施。(魏彤阳、王正华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刘丹 王兵 龚丹红 马洵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