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衡量主题教育抓得实不实、好不好,最终要看推动中心工作、促进事业发展的实际成效。自开展主题教育以来,气象部门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通过学习和调研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投入到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气象部门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接地气,瞄准目标去学习,带着问题去调研,以促发展、解民忧为己任,推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屡有新突破,统筹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与社会服务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持续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是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气象部门统筹推进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通过高质量发展试点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思路举措和重点任务,强化多方协同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已成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果最好的“试金石”。在气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地方党委、政府不断出台贯彻《纲要》措施,省级落实《纲要》已实现全覆盖,市级落实的比例从主题教育前的68%提高到93%,县级落实的比例增加了150%。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成为我国开展全球气象服务的一张“名片”。主题教育期间,气象部门围绕“风云气象卫星国际服务精细化能力建设”进行解剖式调研,高质量推进风云三号G星资料应用,大力挖掘新卫星、新载荷、新产品的应用潜力,气象卫星保障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数值模式气象卫星资料同化占比不断提高。卫星观测资料在多次台风影响期间,以及成都大运会、中国—中亚峰会等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气象雷达业务转型发展加速,雷达数据质量进一步提升。3月,气象雷达总控业务平台投入试运行。4月,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软件(ROSE2.1)在全国123个雷达站投入业务试运行。5月,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中心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揭牌试运行,为稳定雷达数据质量铸造“定海神针”。在汛期多次强天气过程中,气象部门充分发挥雷达监测准确及时的优势,为防御龙卷风、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作出突出贡献。
数值预报作为气象业务的“芯片”和“国之重器”,其核心技术攻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气象部门自觉运用主题教育成果推动攻关,5月22日,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V4.0版业务运行,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首次突破8天,全球预报空间分辨率从25公里提高到12.5公里。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在此基础上继续不断提升业务支撑能力,数值预报科创平台上线运行,国省统筹研发机制进一步落地见效。
聚焦气象事业发展“四大支柱”之一的气象信息,气象部门深入查找业务短板、剖析问题原因,锚定地球系统大数据资源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部门内数据和产品“应收尽收”,并提升全球数据质量监控能力;不断优化高价值数据产品研制,提升产品自主支撑率,当前已为国省8万业务用户提供数据服务支撑,产品访问次数每月达2.5万次 。
人工影响天气转型发展是今年气象部门“质量提升年”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将主题教育学习、调研成果内化运用到提升业务服务能力上,人工影响天气各项业务产品、方法、流程和规范进一步完善,国家级业务单位的引领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为各地抢抓有利条件及时开展春耕春播、抗旱增雨、降低森林草原火险等级等提供有力支撑。
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在主题教育不断走深走实的进程中,取得的各项成果也正在不断转化为解难题促发展的强大动力。气象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将继续大兴务实之风,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不断激发气象发展活力和动力,在以气象现代化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砥砺前行、再建新功。
(作者:刘钊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