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灾害性天气多发、次生灾害频发的汛期,如何为防汛救灾、减少人员伤亡提供精准有效的气象支撑?多年来,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地制宜创新开展滚动式预报预警、递进式服务的模式,遵循天气发展进程、把准灾害影响节奏,让预报时效逐步延长、空间更趋精准、服务内容更具针对性,切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本期特别策划,展示多地在递进式服务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以飨读者。
深圳:从容应对“泰利”
提前3天发布台风和暴雨等重大天气预警,提前1天精确预报降雨区域、量级和重点影响时段,提前6小时确定高风险区域,提前3小时发布分区预警和风险提示,1小时内精细预报到街道级别……在深圳,防范今年首个登陆我国台风“泰利”的一系列气象行动,由“31631”递进式服务机制串联而起。
7月17日13时,当台风“泰利”中心尚位于深圳偏南方约283公里的海面上之时,深圳市民已通过深圳市气象局联合政府决策部门、广大媒体以及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的短信息,提前掌握台风动态。市民李华说:“台风防御信息,从市区到街道、社区再到我们每个市民,都能收得到、看得懂、用得好。”
李华收到的是深圳市气象局于16日12时起开启的沿海触发式靶向提示信息。据统计,仅16日当天,市气象局向在深圳海域活动的200多万本外地移动、联通以及电信用户发送了这条预警预报信息。
早在台风生成之初,深圳市气象局便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根据市领导部署,按照“31631”模式开展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加强国省部门联动和会商,滚动发布决策信息,向全市防灾责任人累计发布预报预警信息384条,为各级防灾减灾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市气象局还加强针对重大行业的气象保障服务,向全市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专业行业服务用户、住建局施工工地、市政建设重点工程等6727家单位发送短信27万条。7月15日至18日,市气象局向全市1.8万块显示屏投放台风预警信息,不间断插播台风预警预报信息和实时动态。
市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华南气象灾害特征和超大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及精细化治理的需求,决定了“31631”服务节奏的适配性。目前,市气象局正在基于“31631”进一步探索构建“气候风险分析+短期影响预报+短临精细预警”长中短无缝结合的递进式预报预警和风险研判服务体系。
17日18时,市气象局将分区台风黄色预警信号降级为蓝色,鉴于当天夜间南部沿海及海区仍有8级至9级阵风,间歇性降雨频密,提醒相关部门按照台风蓝色预警信号防御指引继续做好台风防御工作。(唐历 易红梅 孙通)
江西:让服务有效切入防汛各环节
6月17日至26日,江西出现较长时间降雨,全省气象部门全天候坚守岗位,全面开展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工作机制,及时叫应,为防灾减灾赢得主动权。
“江西省处于‘龙舟水’过程中,降水将进入最强时段,多暴雨、大暴雨天气。”6月21日,江西省气象局发布信息,提醒需高度防范暴雨洪涝、山洪地质灾害和安全生产风险。当天,暴雨带盘踞在赣北南部和赣中,“安福境内有强回波活动,请加强监测,适时做好‘631’服务。”“莲华县境内有站点,适时做好‘631’服务。”在江西强天气短临快报微信群里,每隔几分钟就会出现一条这样的指导信息。
“6小时、3小时、1小时雨量是建立在预报员分析的基础上,预报员的精准分析有效支撑‘631’机制运行。”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云辉介绍。
5月5日至6日,江西省乐安县普降特大暴雨,全县平均降水量 106.5 毫米。县气象局及时启动强降水“631”风险预警工作机制,为转移救援群众抢出提前量。多个乡镇河水水位猛涨,路段积水严重,救援队迅速开展抢险救灾行动。缪斌斌 摄影
“1小时降水量60毫米……”8时许,龙虎山风景区天门山站出现短时强降水,省气象台预报员随即在群里发布指导信息,“请贵溪、龙虎山风景区注意短时强降水较大,请注意开展‘631’业务服务。”龙虎山地区多山地,属于地质灾害脆弱区,极易受到强降水影响。贵溪市气象台立刻开展“631”风险预警服务,制作“1小时风险叫应”服务材料,并电话叫应景区管委会领导、当地防指领导、防汛责任人和乡镇责任人。
同时,市气象服务中心向龙虎山景区进行点对点服务,提醒防范后续强降水可能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龙虎山景区应急责任人根据雨情、险情,紧急转移人员到安全地带,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龙虎山景区党委书记王清和致电感谢气象部门及时、精准服务。
9时40分,省气象台变更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上饶市位于雨带中心位置,市气象局预报员严密监视天气变化,时刻紧盯雷达回波。“市中心前期降水量较大,降水还要持续,请做好巡查。”“带湖汽车站对面井盖冒水,正在疏通堵塞点。”“石狮大队在紫阳北大道与信州大道交叉口积水点值守。”……根据市气象局关于强降水的“3小时风险通报”,市政、交警各大队到岗到位,进行有序疏导。
“华坛山镇汪岭站1小时降水量高达50.4毫米,且雨势不断加强,请做好隐患排查。”21日,上饶市广信区气象局开展“1小时叫应”,精准对接防汛责任人,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小华赶赴华坛山镇,现场指导调度防汛抗灾工作,同时华坛山镇政府紧急组织村干部对辖区内道路、地质灾害隐患点、山塘水库等展开全面巡查,镇水务站工作人员及时转移地质灾害点涉险群众。(李钦 司加义 刘懿枢)
湖南:5 分钟生死时速 32 人成功避险
6月30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阳朝乡猛科村罗家湾组因强降水导致山体滑坡。滑坡点附近的14户32名村民在灾害发生前5分钟全部转移,成功避险。
应对此次过程,省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和叫应,各级党委、政府指挥调度有力,递进式气象预警服务与预警联动机制充分对接,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这是湖南省、州、县气象部门扎实开展“631”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的缩影,受到湖南省委和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
6月29日至30日,湘西州遭受今年入汛以来强度最大降雨过程袭击,保靖县最大降水量316.9毫米,突破该站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日降水量。
受特大暴雨影响,6月30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出现严重内涝,相关部门迅速出动,解救洪水中被困的群众。 贾玉蓉 摄影
30日8时36分,猛科村支部副书记兼气象信息员田君收到气象局发来的乡镇暴雨临灾红色警报,指出阳朝乡过去12小时雨量已达200毫米,且未来1小时内仍有降水。与此同时,他还收到了县气象局和县自然资源局联合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短临预警信息,提醒加强防范山洪地质灾害。
参加过气象信息员培训的田君立即提高警觉,冒雨和村干部一同对村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逐一巡查。9时46分,当巡视到罗家湾组地灾隐患点时,田君发现七旬老人罗佩德老两口家屋后的山体土层有松动渗水的迹象,判断可能是山体滑坡的前兆,于是立即扶着老人走出房屋,并在十几分钟内将周边村民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转移后不到五分钟,滑坡瞬间发生,大片泥土夹杂着石块、树木直冲而下,罗佩德家房屋被严重损毁。因提前预警、转移及时,32名村民成功避开了险情。
当天,湘西州保靖、古丈等县出现内涝、山体滑坡、路面塌方等严重灾害,州、县气象部门全力做好预报预警服务,发布预报预警等304期,覆盖35万人次,开展“叫应”服务400余次,其中保靖县首次叫应提前量为9小时17分钟。精准及时的预报预警及叫应服务,为地方党委、政府组织开展防汛抗灾救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全州共紧急转移安置3150人,紧急避险转移4154人。(刘玥 曾彦彦 刘继慧)
云南:深夜漫堤 叫应指引撤离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鱼洞乡是个集“交通线、河道线、经济线”于一处的“三线集镇”,每逢汛期,洪涝灾害防御是这里要面临的艰巨任务。
7月1日22时至2日4时,鱼洞乡出现大暴雨天气,雨量141毫米,最大雨强56.7毫米。夜间,鱼洞河水上涨4.3米,河水漫堤,集镇街道449间房屋被淹。针对此次天气过程,气象部门提前预报预警、开展叫应服务,让“1262”递进式气象预警服务与预警联动机制充分对接,各级各部门联动响应到位,实现山洪地质灾害零伤亡和重特大工程险情事件零发生。
县气象台从7月1日17时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逐步升级发布暴雨黄色、橙色和地质灾害、山洪灾害预警信号,并两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县气象局在暴雨来临前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一级应急响应命令,实时通报雨情25次,发布“1262”递进式预报共6期。
6月1日,云南省彝良县两河镇遭遇暴雨天气导致地面积水过多,两河中学相关人员通过窗户进行紧急转移。 黄柏森 摄影
每当“1262”递进式预报发出后,县气象局立即电话叫应县委、县政府和防汛办等部门,同时将气象服务信息及时滚动发布至群众手中。收到叫应和服务信息后,县长、常务副县长等政府领导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直接调度督促基层部门、救灾一线,全县切实落实极端天气前“查预防”、极端天气中“查隐患”、极端天气后“查灾情”的“三查”制度。鱼洞乡加强监测,按照网格管理机制,组织乡、村、组干部81人对沿河群众进行逐户排查、监测水位,强化隐患区域管控,组织群众转移避险2185人。
县气象局精准及时的预报预警及叫应服务,为地方党委、政府组织开展防汛抗灾救灾工作赢得时间。此次天气过程造成全县9个乡镇(街道)58村(社区)7142户受灾,紧急转移避险3817人,无人员失踪、死亡。
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邹兴勇说:“气象部门发布的递进式预报、雨情实况通报,就是我们的‘眼睛’,对应急工作防范处置应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蓉 韦霞 周典)
贵州:科技加持“三个叫应”更精准
7月8日至9日,贵州省凤冈县出现入汛以来首场大暴雨天气,最大降水量为天桥镇102.1毫米。此次降水过程,县气象局按照“24622”递进式气象服务流程开展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根据天气情况,每2小时发布一次短时临近预报或预警信息,向强降水发生地的镇(街道)、应急管理局、防汛办、自然资源局等部门及时通报雨情和未来天气发展趋势。
“让气象服务跑赢暴雨等灾害。”省气象台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不断提升复杂山地精准气象预报能力的过程中,贵州逐步完善从综合实况及监测到短时临近、短中期的高时空分辨山地气象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建设了新一代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和1公里分辨率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对于基层,则依托“省市县短临预报预警一体化平台”为市、县气象台站提供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技术支撑,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指导产品。
在贵州,暴雨通常都在半夜下,且来势凶猛,破坏力大。“信息发出去,有叫有应才是有效的防灾。”省气象局减灾处相关负责人说,省气象局建立的“三个叫应”服务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从单一的外部叫应发展成为内部和外部叫应同时进行。内部叫应是从省气象局到市州气象局再到县气象局;外部叫应则是在强降雨出现前,叫应市(州、县)党政领导、乡镇党政领导、乡村气象信息员。同时,对各级气象台开展叫应的启动标准、内容、流程、方式、对象等作出明确规定,各市州、县气象局根据服务需要、当地强降水可能致灾阈值再进行细化,让受强降雨影响区域的乡镇村负责人提前知晓影响,采取应对措施。
7月8日20时至9日11时,黔西市迎来入汛以来最强降水,最大雨量218.9毫米。在省市气象局指导下,市气象局向强降水发生地的谷里镇前华村、永燊乡沙坝河村等地开展“三个叫应”服务,为受强降水影响区域提前转移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灾害危险区群众赢得宝贵时间。黔西市紧急避险转移1473人,无伤亡失踪人员。(杨春竹 李文婷)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