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守护“钢铁驼队”驰骋欧亚“新丝路”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07月03日07:47

作为陆路运输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是保障中欧贸易往来的重要国际物流通道,持续发挥着国际贸易“带货王”作用。在陆海新通道畅通运行的背后,气象部门提供着坚实的保障。

“驭风”前行 跑出“加速度”

在海运和铁运上,大多数的产品仓储和运输都受气温、湿度等影响,提前预知沿线城市天气,可对相关货物能否运输进行精准判断,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样,在集装箱的装载、卸载过程中,受风力影响较大,确保每一批货物顺利离开口岸,都离不开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

4月10日上午,“今天夜里到明天凌晨,主港区以偏南风为主,风力可达7级至8级,需特别防范过山风影响。”在江苏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生产操作部经理陈军收到市海洋气象台的服务专报。片刻后,陈军又接到了市海洋气象台副台长刘瑞翔的叫应电话,“风力较大,建议提前防范”。陈军迅速安排人员对机械设备和集装箱进行加固。由于防范及时,大风对基地堆场没有造成明显影响。

“每当刮起‘南大风’,我们就非常紧张,有时堆码好的集装箱都会被吹倒。”连云港港口南侧背靠山脉,陈军说的“南大风”,实际是气流过山下沉导致的下坡风。市气象局海洋气象科技团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分析“南大风”出现的必要条件,为港区突发性大风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预报员对‘南大风’很敏感,每次提醒都非常及时。”陈军说。

另一边,在义乌西站铁路口岸,伴随着阵阵汽笛声,一趟“义新欧”中欧班列满载着中国小商品前往西班牙马德里。

“气象信息至关重要!”浙江省义乌市陆港铁路口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菁华说,5月16日至22日,他们收到两次大风黄色预警信息,根据提醒及时转移货物至室内,并停止吊机作业,有效避免了货物损失。

义乌铁路口岸是建设中欧国际大通道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重要平台,义乌市气象局近年来持续深化“一带一路”商贸气象服务,利用义新欧商贸物流气象保障系统、商贸气象服务专报等方式预报沿线城市天气,满足了义乌企业“走出去”的气象服务需求。

而我国的西部地区,也渐渐从开放“末梢”一跃成为对外开放前沿。在内蒙古,搭乘中欧班列,越来越多的“中国造”开启西行之旅。

4月19日,满洲里市出现大风天气。市气象台于19日16时发布大风黄色预警,20日9时升级为大风橙色预警。“接到预警后,我们立即停止高空吊装作业,及时调整工作业务量,在确保工作人员安全的同时,等待大风天气结束后再进行吊装作业。”满洲里火车站货运车间龙门吊司机长杨亮说。

目前,满洲里市气象局与满洲里火车站已签订合作协议,创新形成“气象+班列”服务模式,递进式提供4个关键行车站点未来3小时精细化滚动预报。

在重庆,市气象局深入调研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等企业,完成141个陆海新通道铁路站点、1个陆海新通道无水港区的基础数据整理,融入知天·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开展精细化专项服务。

当代“驼队” 驶出“科技范儿”

3月14日,在长长的汽笛声中,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出发的中欧班列突破5000列,完成运量超过44万标箱。

“跟机械类货品不同,我们运输的商品有不少是液态的,对温度很敏感,看看气象信息,心里更踏实。”班列出发前,点开手机上的连云港陆海联运气象服务平台,已成为中国外运陆桥运输公司多式联运分公司总经理张宗江的工作习惯。

张宗江所说的气象信息,来自连云港市气象局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联合投放在中欧班列集装箱里的气象微环境监测设备,该设备不仅能实时回传集装箱内温度等气象要素,还能提供实时定位功能。

“以前通过物流单号查询货品位置经常有延迟,国外客户问起来心里很没底,有了这个设备就方便多了。”张宗江从平台里截了张实时定位的信息图,并发到了客户群。

在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的全链条上,像这样的科技“利器”,正成为服务中欧班列的好帮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研发了覆盖中欧班列中亚段沿线的气象要素格点预报产品,搭建包括中亚预报预警检验评估系统和中亚暴雪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的“中亚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实现了灾害性天气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制作,成果已通过验收。

满洲里市气象局设计研发的“满洲里市智能化综合气象预报系统”已正式启用,能第一时间将预报预警信息传递到车站领导及每一位一线职工的手上。

同时,市气象局还利用高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等科研成果,为境内沿线铁路安全提供专项保障;在国门景区及铁路沿线2公里以内升级、建设自动站11个,提升站网密度。

随着外贸提质增量,日夜兼程的中欧班列线路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途经城市“气象+班列”服务将持续助力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让“一带一路”上响彻“驼铃”阵阵。(程娅蓓、宋育龙、徐玉强、何玉婷、张照龙、吴其侃、李俊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刘倩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