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大潮起珠江 追梦当先行
——广东勇担气象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3年05月11日08:39

编者按:

大潮起珠江。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将地方考察第一站选在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这片土地曾创造出堪称宏伟的“广东奇迹”。今年4月10日至 13日,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赴广东考察,要求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在三轮省部合作的持续推动下,2021年,中国气象局将广东列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先行试点省。同年,广东省政府出台《广东省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先行示范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省人大常委会将“补齐粤东西北自然灾害基础监测能力短板”作为当年三项重点建议之一进行督办。

新征程上,广东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系统谋划,面向新发展格局绘就“十四五”发展蓝图,构建起由《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等国家区域专项规划、省市两级发展规划、业务发展专项规划组成的“十四五”规划体系,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服务保障,不断提升气象监测预报服务能力,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延续“先行一步”,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再创辉煌。

回顾广东气象事业发展,其在全国乃至全球发挥了示范窗口作用。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旭东说:“广东省气象部门把先行机会变成了领先优势,坚决扛起做好新时代气象工作的政治责任。”

近年来,省气象部门在扎实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捷报频传——

中国气象局南海(博贺)海洋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位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莲头半岛顶端,这里是我国南海区域开展台风等海洋灾害性天气观测研究的最佳地点之一。茂名市气象局供图

聚焦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处置保障能力,气象部门作为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2022年汛期,受超强“龙舟水”影响,珠江流域遭遇一轮持续性、大范围强降雨,117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珠江流域全线告急。

广东气象部门充分发挥珠江流域气象中心牵头作用,多次组织流域各省(自治区)气象局与国家气候中心召开珠江流域气象专题会商,并在全国和粤港澳会商中增加流域预报,牵头搭建“珠江流域气象影响分析系统”集约化业务平台,实现流域内雨情水情信息实时共享,强化小流域联防机制。近年来,全省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及因气象灾害伤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三水国家基本气象站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端的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始建于1956年,并于该年11月1日正式开展气象观测记录。台站现址于2005年启用,海拔高度24米。佛山市气象局供图

立足“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省气象部门加强推进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出新招、闯新路、攀新高——

不断密织气象观测网。目前,全省基本建成集地基、空基、天基和海基一体化的现代气象综合探测系统,站网密度全国领先;完成12部S波段天气雷达双偏振技术升级和业务组网,联合香港、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国首个53部X波段相控阵雷达组网,实现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以15座天线群组成卫星信息接收系统,卫星遥感技术在气象、海洋、生态等领域广泛应用;建成国内一流的南海海洋、雷电、云物理、大气成分等四大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对热带灾害性天气微观特性的认识能力不断提升;依托站网建设,搭建了观测实时在线、数据标准统一、历史实时一体、业务流程扁平的共享气象数据大平台,构建“云+端”业务模式,实现观测资料一分钟到桌面;由卫星、雷达、海洋浮标、石油平台等组成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实现了100%气象探测自动化,海洋气象监测范围从离岸100公里延伸至300公里,台风防御准备时间增长5小时。

2022年9月,清远国家气象观测站工作人员施放了北斗导航探空示范业务化试点的第一个平漂气球,标志着北斗导航探空系统组网观测业务化广东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中山国家基本气象站位于广东省中山市金钟湖公园内,海拔133.32米。一直以来,该站一年365天、24小时不间断地获取第一手气象观测数据,为确保城市安全提供气象保障。中山市气象局供图

切实提升预报预警精准度。为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省气象部门针对高影响天气持续攻关。自2008年起持续推进智能网格预报客观支撑技术研发,预报时效延长至10天,空间分辨率提升至1公里,时间分辨率细化为逐小时。利用卫星、雷达等新型探测设备,积极推进双偏振、相控阵雷达等建设应用,强对流监测识别预警能力有效提升,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到90%、提前量达到60分钟以上;“台风监测预报系统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2年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质量均首次优于欧洲数值预报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龙卷风准确预警,2018年以来成功预警龙卷风5次;自主开展无线电气象传真服务,填补了我国南海海域无线电气象传真业务空白;率先建立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天气预报时效延长至10天,网格精度提升至2.5公里;暴雨预警信号命中率达90%以上、提前量达66分钟……以此为支撑,2022年,广东功抗击历史第三强龙舟水、北江流域超百年一遇大洪水等重大灾害, 2016年、2020年和2021年实现防台风工作“零死亡”。

加快推进智慧化、精细气象服务转型。省气象部门依托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了10个行业示范应用场景,精准赋能交通、能源、建筑等行业发展,定制化、场景化专业气象服务融入“粤省事”“粤政易”“粤商通”等数字政府平台,基本覆盖了人们衣食住行游学康等生产生活场景。

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成效显著。省气象部门在与灾害性天气较量中,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灾害天气防御的“广东方案”。完善政府主导,国、省、市、县、镇、村的多级联防联动气象灾害防御业务支撑、防御组织、预警发布、社会响应四大体系;在全国首创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停课停工、巨灾气象指数保险、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理等防灾机制,实现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与25个部门应急处置预案的无缝衔接;推动成立省市县三级预警发布中心,建成多部门共享共用的一体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融合外部门防灾基础和动态信息,绘好防灾减灾“一张图”;研发基于大数据的靶向发布技术,织活精准预警“一张网”;自主研发强降水、台风气象巨灾指数保险模型和产品,助力政府救灾工作。省情调查显示,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连续13年位居四十类政府服务满意度前四,在中国气象局组织开展的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中,广东连续两年名列第一。2019年获世界气象组织颁发“金塔纳减灾奖”,2021年获世界气象组织推广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示范项目。

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是一个集基础地面观测、多种新型和自动化探测设备观测、对比观测试验的综合型探测基地,是广东省唯一一个一级太阳辐射观测站,也是全省7个酸雨观测站之一。广州市气象局供图

高科技引擎激发不竭动力,高质量人才蓄足创新活水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人才、创新摆在了突出位置。2022年底,广东省政府出台《广东省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并确立了到2035年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纲举目张,省气象部门持续攻关数值预报技术三十余年,在“天河二号”、深圳超算二期、“鹏城云脑”等超算资源的支持下,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3-1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体系,开发快速同化系统和模式初始场,台风、系统性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优于全球模式,基本解决数值预报“卡脖子”问题;围绕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将气象科技创新平台作为重要节点统筹建设,打造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以热带所为龙头,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为支柱,湾区特色研发机构为有益补充,构建高效联动的“1+N”气象科技创新平台集群,为气象科技不断突破营造良好生态。省部共建的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日益成熟,打造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实现高分辨率运行,南海台风预报水平世界领先,基本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佛山龙卷风研究中心升级为中国气象局龙卷风重点开放实验室,多次成功准确发布龙卷预警;热带所职能构建“观测试验—机理研究—模式发展—业务应用”科技创新链条,深化热带海洋气象机理探索和预报技术研究,提升热带季风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科技保障能力;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不断推进数值预报的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本解决卡脖子问题;持续加强博贺、龙门、从化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设,为海洋气象、云物理、雷电等机理研究增加源头供给……

连山国家基本气象站始建于1956年12月,1973年10月迁址至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城郊花果山,海拔高度300.6米,是广东省海拔最高的国家基本气象站。清远市气象局供图

科技创新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加持。省气象部门牢牢把握培育壮大气象科技创新主力军这一人才培养主线,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推进气象人才强省建设,形成引才聚才育才用才良好生态。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气象人才高地建设相关行动方案,用好用足人才政策,全力建设一支高层次人才引领下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大力锻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气象人才干部队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中心。争取“珠江人才计划”“孔雀计划”等人才政策支持,引进国外高端专家团队,探索开创粤港澳合作、跨部门合作、局校合作、局企合作新机制,气象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切实加大青年气象干部人才选拔培养力度;推行“揭榜挂帅”制度,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和项目调整权;探索实施远期合约制度,提高科研人员收益支配权。目前,省气象部门共引进5名海外高端专家、12名博士参与科技创新;有14人入选中国气象局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3人被认定为全国气象科技领军人才,5人入选首席专家,6人入选气象青年英才;实施英才助推制度“上马计划”,支持青年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正副高级专技人员40岁以下占32%。

十年来,广东气象创新发展的浪潮持续涌动。近十年,省气象部门承担和参与了12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9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紧盯重大战略重点任务 开启广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提升“双区”建设气象服务保障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省气象部门对标“双区”建设战略目标,高标准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各项任务,瞄准世界一流,构建与大湾区城市群相匹配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保障乡村振兴,气象为农步履不停。过去十年,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加强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是气象部门的重要任务。十年来,省气象部门不断加强对各地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指导,针对水稻等粮食作物分区域、分作物、分灾害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注重农业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将气象服务保障纳入“三区三园”建设内容;保障“劳有所得”,扩大对偏远地区、弱势群体气象服务的覆盖面,2016年以来,广东实施以台风灾害等级为触发机制的巨灾保险制度,及时赔付,有限救灾。气象为农服务保障增产增收、减灾止损,广东省粮食产量实现“四连增”,为近十年来最高水平。未来,省气象部门将围绕“百千万工程”,助力农业强省建设,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扎进田间、果林、茶山,助力农业生产风调雨顺。

河源国家天气雷达站位于河源市源城区桂山风景区,海拔约1056米,是广东省海拔最高的国家天气雷达站,也是广东雷达协同组网观测的重要组成。河源市气象局供图

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为绿色发展贡献气象力量。依托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监测与评估中心广东分中心,省气象局加强业务系统和技术团队建设,指导各地气象部门开展监测评估业务;打造岭南生态气候好产品、城市生态氧吧等生态气候资源品牌,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建设臭氧观测站网,助力蓝天保卫战;与生态环境部门协同发力、成效显著,全省空气质量总体优良,PM2.5平均浓度再创新低,连续3年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擘绘南粤大地的宏伟蓝图。广东气象部门将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新契机,奋力把气象高质量发展美丽图景加快转化为美好现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坚实的气象支撑。

(作者:张艺博 王天巍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