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星罗棋布的多彩田园,还是在集中连片的种植园区,都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一改往昔的农民形象,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有情怀,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用新的技术和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探路者”和“领路人”。他们,就是意气风发的“新农人”。
而在“新农人”大显身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更离不开气象部门的助力和指导,科技支撑、精细服务、智慧监测……气象部门唱响了农业提质增效的乡村振兴之歌。
码农变果农
坐标: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五丈湾村
人物:牛童
图为牛童(左)与团队成员一起分析果园的气象数据 阜平县气象局供图
距离阜平县城约20公里,五丈湾村山上的白色厂房和满山的黄桃树,就是牛童的现代化智慧园区。4月6日,河北省阜平县气象局局长杨浩杰又和同事一起来到了“新农人”牛童的果园,检查果园气象观测站的同时,还为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选址做准备。
牛童,北京人,1994年出生,高中就去澳大利亚读书了。时光倒回到2018年,阜平县鼓励开发荒山实现脱贫,牛童的父亲在阜平承包了5000余亩山场。但如何开发利用,他并没有头绪。
国外留学期间,牛童学习到很多生态农业的知识,回国后,一直想找一块“试验田”,把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2019年,硕士毕业后,他回到父亲身边,决心用40万棵黄桃果树改造荒山。同时,牛童还组建起一支“海归”团队,共同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果树种植相结合,发展数字农业。
“太行山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适合种果树。何不趁着政策好,带着乡亲们一块种桃子挣钱!”牛童说。
近年来,阜平县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林果的路子。县气象局积极服务,通过直通式农事关键期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深化与涉农部门、农业企业合作,建立全方位、多渠道气象信息发布体系,为阜平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贡献气象力量。
牛童结合所学知识,摸索建立起一套智慧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接多端传感及监控设备,实现农业生产数据的上传、收集,利用气象传感器实时显示温度、湿度等各项指标,水肥一体化灌溉在手机上就能完成。
2022年,在县气象局的支持下,牛童的果园里建设了一个六要素区域气象观测站,县气象局还每天在林果群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提醒种植户做好果树管理。
“过去靠人工,水肥的用量难免把握不准。”牛童说,智慧农业系统下,种植可精准控制,不仅节约人力物力,还能大大提升黄桃品质。创业初见规模,他把在澳大利亚一起留学的3个伙伴都请了过来。
他们通过不断摸索,建成了灌溉系统、气象站、监测系统等,成了果园无微不至的“监护人”。
现在,“智慧果园”种了3000亩黄桃、3000亩苹果。牛童用自己设计的智能系统,可全天候观测果园的温度、湿度、风力等各项数据,自动进行水肥浇灌与虫害防治。几年下来,4个小伙伴都成了种植水果的行家里手。
2022年,“智慧果园”喜获丰收,产出的黄桃在北京某超市上架,5小时内销售一空。牛童的创业故事在阜平传开,鼓舞着更多阜平青年用奋斗来实现青春梦想。
如今,牛童的果园带动阜平超过50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超过2.5万元。(马洵 安海涛 张宇航)
“小农女”田野逐梦记
坐标:湖北省赤壁市安丰村
人物:田淑娴
图为田淑娴观察养殖用水情况 田淑娴供图
时值暖春,鸭子在池塘中嬉戏,水稻摇曳着绿油油的身姿。这是“小农女”田淑娴承包的数百亩“稻虾鸭”试验田,也正书写着她的田野逐梦记。
安丰村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的历史已久,但生产方式较为原始。田淑娴从小就与土地“打交道”,也一直在寻找提高小龙虾、水稻产量的方法。2017年,从浙江海洋大学农学硕士毕业两年后,田淑娴毅然辞去工作,回到了安丰村。同时,她坚定信念:要依靠科技力量,打造一座“现代庄园”。
2018年,她成立了娴子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随后,便设想将鸭子引入农田,吃掉活力不强的小龙虾,既提高虾的质量,又能节省鸭饲料的费用,鸭子粪便也能成为水稻的肥料。如此一来,一个“稻虾鸭”的良性生态系统便形成了。
2019年,试验田首次试种就遇到了高温天气,鸭子产生了热应激,四五千只鸭苗只养出几百只可以下蛋的成品鸭。田淑娴没有放弃,查资料、问专家,第二年夏季,赤壁又遇高温干旱天气,田淑娴获得了气象部门精细化的天气预报和农业指导。她提前准备,用黑白膜阻挡鸭舍的阳光,安装喷淋设施进行喷雾降温,并根据逐小时温度变化控制鸭子下田的时间段。最终,“稻虾鸭”复合种养模式丰收了。
近几年,赤壁市气象局持续保持与娴子合作社的沟通联络,将气象数据与“稻虾鸭”复合种养模式相结合,提供气象服务,助力光合细菌、乳酸菌、小球藻、卵囊藻浓缩扩培技术试验,提高应对灾害性天气能力,为“小农女”的田野梦想送去气象温度。
2023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的田淑娴提出建议:加快全国农地信息集成建设与应用。其中,气象数据集成和应用是智慧农业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发展现代化农业,气象数据必不可少。”田淑娴在与咸宁、赤壁市气象局共商智慧农业管理体系建设事宜时指出,积温、光照、水温对小龙虾养殖非常重要,准确的气候预测数据以及基于气象预报的农业生产针对性指导,有助于规避损失。
经过多年的生产试验,“稻虾鸭”复合种养模式已基本成熟。田淑娴将这种模式不断复制推广,如今她已成为村里的“领头雁”。“现在,我对农业农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以前困扰我的规模农业和人地关系之间的矛盾,有了新的答案。田野上的故事,在这个春天里,又要写新篇啦!”她如是说。(孙珺懿)
通“天文”知“地里”
坐标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
人物:陆小军
图为陆小军手捧金灿灿的稻谷 陆小军供图
“4月初这次的雨夹雪非常及时!我们及时组织农户平田整地、机械化施肥抢墒覆膜。”站在地头接受采访的是原州区晓鸣养殖合作社和新星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陆小军。作为一名新农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里”,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陆小军来自西海固,2012年春节,他回到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彭堡村老家过年。看到村里大片优良的土地撂荒闲置,便下定决心回乡创业。
2016年,陆小军联络村里5户农民,以村民入股年底按收入再分红的形式,成立了新星土地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开展集中连片种植。不过,具体种什么成了难题。
“有些流转的土地荒废多年,土壤贫瘠。而谷子耐贫瘠,耐寒耐旱,投入少收益高,是我们目前最好的选择。”当听说固原市气象局有个优质抗旱谷子品种推广项目时,陆小军找上了门。经过协商,固原市气象局免费提供500亩张杂谷3号、5号种子及张杂谷16个品种,并在试验田开展引种对比试验。
陆小军带领社员先后试种了各地40多个品种,并从中筛出最适合本地的谷种。2018年,合作社种植的张杂谷3号耐旱抗倒伏,亩产量最高达1350斤,比当地老品种高5倍,每亩收益2600多元。跟着他的种植户个个都喜获丰收。
合作社还建起了粮食加工包装厂,2019年,合作社加工的富硒小米价格比普通小米高2到3倍,合作入股的农户也收到了年终分红。社员李正民原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后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他说:“在合作社,犁地不要钱;种子、化肥统一采购,比市场便宜;收割、销售社里全包;保底加二次分红,还能在合作社农田里打工赚钱,这样的好事都是陆小军带来的!”
陆小军爱学习,善钻研。他试验开发了谷子覆膜穴播波浪式积雨保墒种植技术、玉米套种大豆与谷子轮作倒茬技术等,并在合作社种植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在陆小军的朋友圈里,常看到宁夏智慧气象App中的雷达图、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产品。他还会认真解读:“快下雨了!”“最近都没雨,注意及时灌溉。”陆小军开玩笑说,“我是气象局的编外人员。”
去年,在固原市2022年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定中,他作为第一批农民科技特派员,被评为农民高级农艺师。(景博 雒璇)
“沙窝老郭”立潮头
坐标: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小沙窝村
人物:郭芝振
图为“沙窝萝卜”老郭在直播卖萝卜 郭芝振供图
“去冬今春,我们一共收获了50多万公斤沙窝萝卜,3月底就销售一空!”56岁的郭芝振是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小沙窝村沙窝萝卜种植大户,也是祥裕家庭农场带头人。种萝卜、引技术、开直播、拓市场……郭芝振立足乡村,走出了新农人们的致富路、振兴路。
十多年前,当别人还在露天栽种沙窝萝卜时,郭芝振已把自家的6亩地扣上大棚,使萝卜的产量和品质都大幅度提升。2007年,当别人还在马路边摆摊卖萝卜时,郭芝振又把萝卜卖到了博客上。后来,沙窝萝卜的品牌彻底打响,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到了2011年,他又走上了电商路,在淘宝、京东商城“双开花”。
尝到“甜头”的老郭不断求新思变,看直播带货火了,这几年他也玩起了直播。自2021年10月底第一场直播起,截至目前,他已经在直播间卖出一万多箱萝卜,占销售总量的四分之一。“往年各种渠道加起来,每天也就能卖两三百箱,直播后每天能卖八九百箱。有次直播两个半小时,卖了250多箱,赚了一万多块钱。”郭芝振边说边乐。
多销路、高销量让老郭笑开了花,也把天津脆甜可口的沙窝萝卜卖到了全国各地。郭芝振说:“感谢气象部门帮的大忙!”基于沙窝萝卜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天气的特殊敏感性,天津市西青区气象局持续在沙窝萝卜园区开展小气候观测和田间墒情监测,分析其在不同生育期的服务重点,并量化萝卜关键生育期气象指标、灌溉指标、关键气象因子及管理等,形成了沙窝萝卜标准化气象服务模式。
每年8月至12月,在沙窝萝卜种植的关键期,西青区气象局都会安排专人每周向沙窝萝卜合作社、种植户等了解萝卜长势、天气影响情况及农业管理特点等,通过微信、短信,向郭芝振等萝卜种植户发布《沙窝萝卜气象服务专报》,针对萝卜播种期、发芽期等关键生育期,提供气象服务支撑。
2020年,郭芝振又新建了加工车间和冷库,建立农民培训教室,对村里的沙窝萝卜种植户进行销售直播、种植技术等培训,同时,引入线播技术、改造电动棚顶,既降低劳动强度,也提升了经济效益。
回想起这十几年与萝卜“为伍”的经历,郭芝振笑着说自己是踏上了时代浪潮的节点,在新技术、新经济的春风中借力前行。
如今,沙窝萝卜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曾获得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驰名商标等诸多荣誉,郭芝振以新技术、新理念带领当地农民走上一条致富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沙窝“老郭们”勇立潮头。(杨莹)
“红薯书记”的“金疙瘩”
坐标 :湖南省宁乡市老粮仓镇星石村
人物:黄雄飞
图为星石村红薯喜获丰收,黄雄飞(左)和村民在搬运红薯 星石村委会供图
“看!‘红薯书记’又来帮着卖红薯啦。”见到黄雄飞,村民们都喜笑颜开地围上去跟他打招呼。星石村位于湖南省宁乡市老粮仓镇的大山腹地,2021年5月,年过五十的黄雄飞被长沙市委派驻星石村,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黄雄飞一到星石村,就琢磨起该如何找准产业发展的路子。村里的路,他不知走了多少遍,通过咨询农业气象专家,开展市场调查,召开产业能人座谈等方式,确定了“以种为主、以养为辅,促进加工”的发展思路,坚定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向。
那到底应该种点啥?“六分山、三分田、一分水”,根据星石村山多田少且多沙性土壤的特点,宁乡市气象局给出了“利用气候条件引进优质红薯产业”的建议。一直以来,村民们也有种红薯的习惯,但奈何品种不佳、销路不畅。对于气象部门的建议,黄雄飞一拍大腿,决定把种植红薯作为星石村产业的发展方向,引进优良品种“龙薯9号”,增强市场竞争力。
2021年,为动员村民种植优质红薯,村委会先示范种了十多亩“龙薯9号”,并从外地统一购苗,免费发放给村民,通过村支委的细心指导,到了十月,红薯喜获丰收。
红薯长势喜人,但最难的环节却是销售。星石村位置较偏,距县城五十多公里,距省城一百多公里,产销对接不易,黄雄飞和村委会决定“批零结合、灵活促销”。去年6月,村里与信誉良好的果脯厂签订了年销售20吨以上的协议,“合作社+订单+农户”的方式让村民放心种植。销售时,黄雄飞常常和村干部一起帮村民称重、装车,经常累得腰酸背痛,但是他痛并快乐着。
为了让村民增收,他还通过产品深加工的形式扩宽销路。每次回长沙城区,他的私家车里都装满了红薯粉和红薯糕,通过微信朋友圈和直播等方式,2021年,黄雄飞一人便销出2000多斤红薯,到了2022年,销售量翻了一倍。村民们经常说:“黄书记为我们种红薯费心又出力,他是星石村的‘红薯书记’!”
去年,黄雄飞请来了当地网红帮村子拍摄宣传片,为红薯做推介。“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一定要把看着不起眼的小红薯,变成老百姓致富的‘金疙瘩’!”黄雄飞说得铿锵有力。(戴帅汝)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