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要闻
智慧气象赋能添彩重大活动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日期:2022年10月10日08:15

气象成就

冬奥健儿飞驰冰雪、惊艳世界,彩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上空划过,“十四运”赛场火炬欢腾而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为重大活动顺利举行保驾护航,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倾部门之力全国“一盘棋”推进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保障中,中国气象局提前进入气象服务保障特别工作状态,各部门各业务单位持续开展加密观测、专题会商、滚动预报、跟进服务、技术支持……以非常之举,全力以赴做好服务保障。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举行的半年前,气象部门归纳细化出7类气象风险,重点关注气温、风速风向、湿度、能见度及白天体感温度、夜间风力影响等。24名优秀首席气象专家组成国庆专班,提前一个多月驻场北京市气象局,高频次加密天气会商。前线指挥部与派驻各指挥部现场气象服务团队实时联动,确保针对性气象服务贯穿全流程。

聚焦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从2016年7月,冬奥气象服务领导小组成立,到次年6月,举全部门之力成立冬奥气象中心,选派气象骨干入驻北京冬奥组委设立的气象办公室,再到2020年10月,组建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协调小组,在跨区域、跨部门的气象保障服务力量得以统筹的同时,全国上下形成“一盘棋”——国家级业务单位,山西、内蒙古等地气象部门纷纷出台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或专家小组,汇聚科技、人才资源,以制度为纽带拧成一股绳,为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贡献气象力量。

 201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图为气象应急指挥车在活动现场 范雪波摄影

9月4日,雷雨来袭,根据预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相关工作人员现场加固户外临时搭建物,采取防风、防雷、防雨各项措施。活动安全运行的背后,是气象部门分区域、分阶段的全程保障。

在今年服贸会的气象保障中,北京市气象局专门成立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气候分析服务、气象预报服务、城市运行保障等8个工作组,并派出决策气象服务首席预报员进驻“前方”现场,与“后方”气象预报服务工作组加强联动。

深入了解重大活动举办的差异化需求,制定全局性气象保障服务方案,成立气象保障组,提交气候背景分析及气象风险评估报告,进入特别工作状态,开展现场应急服务……把气象服务融入到活动的每个环节,已成为近年来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的规定动作。

上海气象部门围绕进博会气象保障工作,建立了一个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一套完备的服务预案、一套挂图作战的工作机制、一套高效的指挥管理系统,制定了一张全面的产品清单,开展了一系列应急演练,保障大会顺利举行。

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不单是举办城市或举办省份的事,也是整个气象部门的大事。一项重大的赛事举行,全国各级各地气象部门往往是劲儿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将优秀的人才、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送往举办地,打造出一支支成功保障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团队。

科技赋能 应用现代化建设成果

6月5日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名宇航员飞赴苍穹。在这背后,有一双来自太空的“气象眼睛”在持续守望。风云气象卫星提供的监测数据,助力精准研判各关键节点的气象条件,锁定发射“时间窗”,守护航天梦。

从拥有“北京蓝”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到经受住台风考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以及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再到每一次航天发射,集中彰显大国风采的每一项重大活动,都是向国内外展示中国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窗口和平台,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广泛应用,在其中更显科技光芒。

历经数年攻关,气象部门以冬奥赛场为核心,用441套现代立体探测设施“编织”出一张“复杂山地+超大城市”一体、三维、秒级、多要素的冬奥气象综合精密监测网;形成冬奥高精度气象预报系统“睿图-睿思”,实现冬奥山地赛场的0至10天“百米级”网格气象预报,其中0至24小时预报更新频率做到了10分钟一次。而在万里之外,风云气象卫星紧盯赛场天气变化,扫描到的数据形成监测实时产品和精细的云图信息,集成在冬奥卫星天气服务平台(SWAP-OWG),为预报员提供交互式、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服务。

2022年1月31日,气象预报员在首钢大跳台赛道起跳点测风。北京市气象局供图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之际,在京津冀三地17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8部天气雷达加密观测的基础上,更有风廓线雷达、毫米波云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先进设备与技术加持,探空气球每天三次装载着无线电探空仪飞上高空,将温度、压力、湿度和风力等数据源源不断传回,不放过天气系统的每一寸变化。

在今年“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中,气象部门在珠峰大本营利用无线电探空系统探测地面到两万米高空的温度、湿度和气压变化,利用激光测风雷达实时监测地面到珠峰顶高度处的风向和风速,利用微波辐射计测量地面到1万米高空的大气垂直温度、湿度廓线,让不同高度的准确预报尽在掌握。

持续应用 创新成果普惠民生

每个经受住重大考验的工作经验和科技成果都值得传承。在2019年北京世园会气象工作总结会议上,中国气象局要求总结应用经验成果,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重大活动保障能力,做好生态气象展区亮点展项的可持续利用。

气象部门将重大活动保障服务作为检验和提升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契机,在拓展气象服务范围的同时,将最新服务研究成果应用到日常公众气象服务中,对大城市安全运行、极端天气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等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承担“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气象保障任务的“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影响分队”队员与部分科考队员合影。

围绕为重大活动、赛事举办等提供防暑防晒决策依据,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集智攻关研发逐小时精细体感温度预报,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将主观格点预报产品输出的气象要素转化为客观预报产品,让预报结果更接近人体真实感受,实现夏季向公众提供舒适度指数、闷热指数、中暑指数,冬季提供风寒指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成功举办后,风云气象卫星服务成果融入全国卫星天气服务平台和“风云地球”系统,实现卫星云图实况对数值预报模式的检验评估。其“分钟级”快速扫描和“百米级”真彩色快速成像观测应用于大城市对流特征统计,订正云量、风向,第一时间捕捉对流初生“苗头”,以应对强降水、高温、春运期间道路积冰和团雾等挑战。同时,利用多星组网、协同观测的优势,实现对全球和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动态监测评估,其产品已覆盖植被、高温、城市热岛、干旱、水体、蓝藻水华、沙尘、积雪、火情等领域,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星能量”。

放眼未来,气象服务保障重大活动的机制与科技成果,将持续融入防灾减灾和趋利避害各项工作中,继续与国家发展壮大、开放共享的步伐同频共振。

(作者:吴彤 责任编辑:张林)



图解 更多